中国油价怎么了?
从全球风向下,国内石油价格是必须跌的!!! 欧佩克+联盟决定增产石油,供应增加。美元指数上涨,非美货币贬值(对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因此受挫。国际原油期货在周五午夜时分一度暴跌超30%,创1983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周一(3月9日)早盘,国内油价下调消息传来,两油跌幅扩大至20%,创下近1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当前国内成品油价格改革运行第九个周期,按照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下一次油价调整窗口将在3月17日开启,预计汽柴油价格或下跌0.5元/升左右。 虽然国内油价连涨数周、涨势喜人,但面对国外需求下降、产量增多的现实情况,国内油价连涨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
目前欧美国家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疫情二次爆发的担忧情绪笼罩市场。加之美国寒冷天气导致页岩油气产能受阻,海外需求难以快速回升。沙特主动增加石油供给,与俄罗斯等共同施压欧美各国加快增产进程。
国际能源署(IEA)也在周二上调了今年原油需求预期,并警告称,如果疫情恶化,原油需求可能会崩溃。 IEA在其月度原油报告中称,由于亚洲经济持续复苏,原油需求将稳步增长,但在2021年下半年之前,很难回到疫情前的水平。报告指出,到2021年年底,世界石油需求可能比目前的预测再减少20万桶/日。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国内和国际局势风起云涌,油价大幅下挫,但考虑到国内疫情防控的出色表现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国内供需面整体向上,预计短期内油价继续下探的空间有限。
卓创资讯分析师戴田磊表示,短期来看,国际油价仍然处于高位震荡,国内零售价大概率继续下调,不过下游业者多观望为主,调价后销量或有提升,但涨幅受限;中长期来看,随着全球经济逐步重启,石油需求有望恢复,届时原油价格或将再次走高。
裘君优质答主国内油价联动的定价政策下,油价往往与国际油价紧密相关。然而近两个月来这一规律似乎失效了。3至5月份,WTI期货上涨了12%。而尽管中国油价也出现上涨,但涨幅小的明显。3月18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之后,汽、柴油价格已连续84天未作调整。
有分析人士称,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正在悄然改变,可能更倾向于维持价格稳定,而不是紧盯国际油价的涨跌。
发改委在最新一则油价调整通知中有这样的描述:
自2015年3月27日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油价震荡运行,按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测算,5月11日的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与3月27日之前10个工作日平均价格相比,涨跌幅不足2%,故5月1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
尽管油价未涨,但发改委表示,未调整部分将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中宇资讯成品油分析师王姣认为,这句话表明了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发生了些许变化,下一次的调价将会受两次调价的影响,而不再是按固定的十个工作日调整一次。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陈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从5月11日发改委的调价通知来看,国内油价形成机制并未改变。“通知依然是按照10个工作日为一周期进行调整。如果调整幅度不足50元/吨,则不做调整,纳入到下次调价时进行累加或者冲抵。”
陈晴说,从国际油价波动来看,原油在震荡过程中,导致调整后的累计幅度较小,所以市场出现多次搁浅局面。出现这种情况属正常现象,与定价机制无关,也不存在定价机制改变的情况。
陈晴告诉记者:“目前,发改委正在推动定价机制的改革,而目前的定价机制存在弊端,调整周期较短,同时调整频率较高,不利于炼油企业的平稳运行,也增大了企业的操作难度。”
王姣表示:“新的定价机制将调整为20日一周期,同时涨跌幅将扩大2倍。”
市场之所以有这样的预测,或与今年1月19日发改委消息有关。发改委称,2013年修改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运行顺畅,但也存在调价周期过短,调价频率过高(2013年成品油价格共调整13次,2014年调整12次)的问题,易导致消费心理不稳,投机现象增多,挫伤消费者节能积极性。为此,将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适时进一步完善价格机制。
下一次调价窗口将在两周后的5月25日打开。据陈晴分析预计,下次国内成品油调价搁浅甚至出现年内第五次降价都是有可能的,毕竟原油进入震荡态势,目前来看5月剩余时间难以出现大幅的涨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