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进口?

公孙海怡公孙海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看,一国进出口的决策主要是由该国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Grossman and Helpman 1995)。一般来说,一国的出口主要是由该国的生产率决定的,一国的进口则主要是由该国的要素密集度所决定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内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均被政府垄断,市场的力量被极度削弱。当时无论是一国的出口还是进口都主要不是由市场因素决定的。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在当时并不适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素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时,中国的产业政策也逐步向全球化方向调整。在中国目前这个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理论仍然适用。

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和劳务,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货物和劳务。比较优势的概念源自于“比较成本理论”。这一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概念的一个关键是“相对”。只有当某一种产品或服务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具有比较优势时,它才能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如果没有比较优势,即使完全由市场力量决定,也不会出现进出口的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没有改变要素禀赋论的基本结论。这些理论包括:商品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壁垒理论等等。它们或补充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或扩大了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范围。 新贸易理论虽然有很多,但它们的基本假定是相似的。例如,新贸易理论都假定商品的贸易数量取决于产品的需求曲线与供应曲线的交点,而需求的变动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供给的变动取决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以及由此获得的收益。只要两种交易对象的相对价格水平不变,任何数量的交易都是可能的。如果这两种交易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交易的数量就要重新确定。

所以,无论是新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论都认为:一国的进出口决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商品或服务的要素密集度(也就是生产或提供这种商品或服务所消耗的要素比例);二是要素的价格。前者决定了一国从事某种商品生产的相对成本,后者决定了该国购买或提供这类商品的服务费用。这两个因素最终体现为商品或服务的贸易成本。贸易成本最低者,就是最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也就最容易进出口。反之,那些缺乏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就只能进口或出口到别的国家。

卫少媚卫少媚优质答主

在对外开放的三十年里,国民经济获得持续的快速增长,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对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对外贸易额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6.8%,出口和进口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7.8%和15.8%。到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到63%。

在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过程中,贸易顺差的迅速扩大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以美元计算,我国在2004年之前,只有1994年出现了515万美元的顺差。1995年到2003年,连续九年保持贸易逆差,最高的年份为1998年,逆差达216亿美元。进入21实际的2004年,贸易顺差为311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021亿美元,2006年1到10月份贸易顺差已达到1237.4亿美元,全年的贸易顺差额超过1600亿美元已成定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