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高桥建于何时?
1903年,由南向北的上海港外海驶来一艘英国船“阿尔比尼昂”号(H.M.S.Albion)。该舰是当时英国皇家海军主力战舰之一,舰上装备有4门12英寸(合305毫米口径)主炮,航速16节。当该舰进入黄浦江时,正在江中打捞搁浅货轮的中国军舰“海容”号(汉阳造,当时江南造船厂为清政府建造的钢质巡洋舰)立即鸣笛警告。但该舰并没有停下,反而将舰上的4门大炮全部指向“海容”号,随即开火了!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艘具备完整现代意义的驱逐舰——“海容”号的姊妹舰“海犀”号(H.M.S.Helike)用火力击伤了“海容”号,并迫使中国军舰退避三舍。随后,“海容”号返回江南造船所(位于今天的南京西路)维修。 “海锐”号(HMS Havelock)于1877年在斯佩克特船厂(Spicert Shipyard)铺设龙骨,1878年下水,1880年建成完工,造价15万英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亿多元人民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建造这样一艘全金属结构、航速可达14节的军舰是相当困难的。 这艘舰的首任船长是霍兰德·伯纳德(Holland Bernard),他是一个狂热的殖民主义者,曾率领“海锐”号参与过进攻马尼拉和加勒比海的苏瓦里岛(Suwarrow Atoll)的战斗。他后来成为英属印度总督和英国远东舰队总司令。
“海锐”号建成时,英国全球领海权已经确立,它被认为是“现代海上力量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标志着一支新式水雷战力的出现——因为水雷当时还不是英国的主要武器装备。尽管水雷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新式武器,但在实战中却没有造成多少人员伤亡。
然而,好景不长。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后,英国被迫放弃了自己在海外的许多利益,“海锐”号也因此被遣散。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侵扰华北之际,英国政府为了巩固自己在亚洲的地位,重新组建了远东舰队。
二战爆发后,日军企图先发制人,迅速摧毁英帕尔(Burma)的英军力量以打击英国的士气。他们首先派出了由6艘潜艇组成的潜艇群,向英帕尔以北的孟加拉湾进发,打算在那里伏击英国军舰。但是,他们的行动过早地暴露了目标,使英国人得以加强防御。于是,日本人又派出了由3艘潜艇组成的第二梯队从马六甲海峡进入暹罗湾,试图在这里再次实施潜击。但是,由于风向和潮汐的影响,只有2艘潜艇到达了预定海域。随后,他们又遭到飞机的袭击,1艘潜艇被击沉,另1艘受到重创。1942年底,第三波攻击开始,12艘潜艇分3个编队从新加坡出发,对英帕尔进行袭击。在这次袭击中,“海锐”号不幸中弹,很快便失去作战能力。经过艰苦的努力,“海锐”号和它的同伴们最终逃脱了毁灭的命运。 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1945年初,日本派遣5艘潜水艇企图袭击马来亚附近的盟国补给航线。在突袭中,“海锐”号又一次被弹片击中,这次它再也没能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