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不良贷款原因?
引起农村信用社出现不良贷款的原因很多。从体制上看有新老银行体制交替中的必然形成不良贷款的因素,从制度上看有其自身管理机制的漏洞,从贷款管理上看有“三违”现象造成的不良贷款,从贷款对象上看有农户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差等条件造成的不良贷款,从客观情况上看也有部分是由于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以上诸多原因中有的可以通过自身管理机制的改革和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而改变,有的则不是自身因素造成的,一时难以改变。
一、体制和管理上的漏洞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
农村信用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其自身存在的缺陷,突出地表现在社员权责不明、管理机制不活、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方面。
1、社员权责不明,内部管理软弱乏力
农村信用社实行“股金+合作”,在这一模式中社员只出资不入股,农村信用社对社员在经济上约束力不强,社员对信用社的财产约束力也较弱,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另外,由于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和特殊性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在管理体制上,受联社约束,双重管理使信用社对不良资产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和管理权,因而,内部管理软弱乏力。
2、机制不活,没有建立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考核、监督、激励、约束和末位淘汰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和落实到位,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的存、放款利率尚未完全放开,部分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完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加上内部审计与会计制度不完善,使农村信用社在体制上处于不完全市场经济的地位,自身活力不足。
3、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内控制度不完善,使信用社对不良贷款的管理缺乏科学性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思想和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内控制度不完善,对贷款的管理缺乏科学性。从当前农村信用社对不良贷款的管理看,不良贷款的起因主要集中在违反贷款“三查”制度、违规操作、越权审批、违规发放、未执行“审贷分离”制度等方面,这说明信用社在对制度的完善和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着不足。
二、社会信用水平的制约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
当前我国处在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广大农村和农民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更差,社会信用理念严重缺失,信用秩序极为混乱;人们讲人情、讲面子重于讲诚信、守信用,逃债欠款风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企业老板和富裕户把欠银行贷款当作有面子,不欠没本事而成为英雄的现象。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中又不得不考虑“亲缘、人缘、地缘”,一旦贷款出了问题,信用社首先考虑不是如何尽快收回,而是怎样减少损失,这样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在一定数量和时期内无法得到根治。加上,近几年,在农村地区,资金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了争取客源,农村信用社不得不降低对贷款条件的限制,这在某种意义上刺激了不良贷款的增加。
三、贷款对象的发展条件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
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繁荣农村经济和城乡交流的历史使命。从贷款对象的家庭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贷款对象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差,且受自然经济和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靠天吃饭的现象无法改变,生产发展十分困难,还贷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从贷款对象的个人条件考虑,一方面农民收入低,家庭人均收入和拥有资产少;另一方面农民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且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经营的高风险、低效益,加之农民中下岗、退休人员收入水平较低,使贷款对象难以按合约的期限归还贷款,从而形成了不良贷款。
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增加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
一是乡镇企业优惠政策的调整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生产经营项目“半途中止”形成了不良贷款;三是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房产制度的改革,使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用城镇土地、房屋进行抵押贷款难以执行,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不良贷款。
虽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在一定时期内,会逐步减少,但只要市场经济不完善,信用体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渠道,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