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牵美国原因?
从个人角度出发,觉得郭台铭决策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大陆市场判断失误、对自身力量过于自信。 首先,2010-2015年间正是人民币贬值压力最大的时候(当时国内经济有下行的压力),国家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政策(4万亿),导致通货膨胀。
同期,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欧盟和日本仍在恢复中,美国GDP增速虽然不高但总体处于平稳增长状态。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促进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面对这一经济形势,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和制造业巨头的富士康如果能够在祖国大陆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提高产能、增加税收,无疑将对稳增长的宏观大局做出巨大贡献。
同时,作为台湾最大厂商的鸿海精密,在苹果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富士康,其在台湾省本来就有相当强的政治影响力。郭台铭在竞选时便已经表明,若胜选当总理,将积极引进技术规模较大、利润较高的项目回台发展,进而带动台湾经济发展与转型;若败选,则全力帮助大陆公司赴台上市。对于大陆市场,郭台铭是抱有极大期望的。
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与此同时,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来自成本、技术和供需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开始向海外转移。
在这一大背景下,像富士康这样规模的代工企业,随着人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其业务继续深度依赖海外市场的风险正在不断提高。而相对低廉的用工成本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使得珠三角成为承接富士康等代工厂迁址的第一选择。由此看来,此次郭台铭将工厂迁址至美国得克萨斯州,除了响应特朗普所谓“美国优先”政策的号召外,其实也是在既定历史趋势之下无可奈何的选择——毕竟,在人口与劳动力成本都更高的一线城市建立新厂已不再可能。
至于有人说这次迁址是美国布局自动驾驶产业链的重要一步,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前景虽然被广泛看好,但目前相关技术并不成熟,商业化进程面临诸多挑战;另一方面,自动驾驶车辆能否真正落地实行还要打一个问号,按照目前的规划,2020年前后才开始逐步量产,而届时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仍是一个未知数,因此短时间内不可能产生巨大的数据需求。况且iPhone等产品早已实现了电子零件的模块化,新的厂区主要负责最后组装环节,那么就算没有这一计划,组装环节的产业链条延伸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