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gdp靠什么意思?
美国的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最近十年一直在上升,从2007年的119.9上升到2016年3月的128.7。这个指标的上升意味着物价水平在上涨。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比较通胀水平呢?这是因为GDP是一个总量概念,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它和价格水平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式子: 其中,P代表价格水平,GD代表名义GDP(即以当前价格计算的经济产出),AP代表实际GDP(即不以当前价格计算的GDP),α是常数。根据公式,只要知道任何两个时间点上的GDP,就可以算出这两个时间之间的通货膨胀率。由于GDP平减指数反映了生产量变化导致的价格变动,因此也称为生产价格指数(PPI)。
然而,GDP平减指数并不能反映全部的价格信息。GDP是根据收入法计算的,而GDP平减指数是根据支出法计算的——虽然最后都要换算成相同的时间序列。GDP平减指数没有考虑税收、政府购买等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导致GDP本身和GDP平减指数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会在固定基数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价格水平的变化。
为了消除这种基数效应的影响,常常把基期的GDP平减指数设为100,然后将报告期的GDP平减指数同基期进行比较,来计算通货膨胀率。这种将基期和报告期GDP平减指数相除的计算方法叫做移动平均法。用这个方法消除基数效应的影响并计算通货膨胀率,理论上是可以得到真实的价格水平变化情况。但是,由于计算的过程要多次使用过去的价格数据,这种方法存在着估计误差。
除了GDP平减指数之外,其他很多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货币流通速度等等。 CPI是最常用的通胀指标之一。它的定义是在指定时间内,一般是以一年为准,所调查的一揽子消费品及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这一揽子消费品和服务是按照一定原则挑选出来的,它们代表了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比如,在一揽子消费品中可能包括牛奶、鸡蛋、肉类等食品,也可能包括服装、家具等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