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中产恨高盛?
高盛这样的金融机构,在美国属于特许经营,是要受政府的监管的。但是,由于美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由行业自律组织来执行(例如证监会、期货协会等等),所以实际上执行的力度和效果都远不如欧盟或者日本。加上华尔街本身在美国政治上的影响力,使得对高盛这类机构的约束力就更弱了。
在高盛等机构看来,他们不过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从中收取费用而已;而在很多美国人的眼里,这些金融机构不过就是一大帮聪明的骗子的聚集所而已——在《大空头》里,肖恩·巴特勒最后愤而砸烂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奖杯时,其实也反映了美国人对华尔街的这样一种情感。 于是,当次贷危机爆发后,高盛等机构为了自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为那些手中持有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提供再融资便利(也就是帮助他们打包售卖手中已经贬值的抵押资产),以及后来通过SPV公司收购即将违约的住房按揭债券。
对于高盛的这些行动,有很多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高盛等金融机构为了自保而采取的不得已的措施,因为如果它们不采取行动的话,就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甚至破产。另一种解释则更多地从商业角度考虑,即高盛等金融机构是受到其客户(主要是各国政府或大型机构投资人)的影响,不得不采取相应行动的。 无论哪种解释吧,高盛等金融机构确实做了很多事情来挽救市场,并且的确因此受到了损失。但问题在于,这种损失并不会自动转化为中产的负债。相反,如果中产需要借钱的话,他可以直接去银行贷款,银行会把钱贷给个人吗?不会,它会审查你借钱的目的(消费还是投资)、还款能力(收入和支出)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如果它觉得你不适合借钱,自然就不会把钱贷给你。但如果你是个富人呢?如果你是个富人而且又刚好需要借钱的话,银行一定会很高兴地提供给你,只要你符合他们的放款要求。 所以归根结底,高盛的损失并不会自动转化为中产的负担。相反,要是中产阶级能从中获益的话,那当然最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