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有铜牛?
1、天坛 2、首都博物馆
3、北京鲁迅纪念馆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5、正阳楼(已拆除,原址新建的商场)
6、孔乙己酒馆(后改名“五方斋”)
7、北京饭店(现已改建为北京现代音乐研究所)
8、原崇文门内大街9号(现改为崇文门外大街)
9、东四南大街路口(现已不存在) 北京现存的古建筑中,与“牛”有关的建筑大多与祭祀有关。我们在北京寻访与“牛”相关的古迹时,便也以与祭祀相关的建筑作为起点。 在老北京城,最具代表性的祭祀建筑无疑是要数天坛了。 明代嘉靖皇帝在位时,为了修筑北京外城的城墙,将西直门内的清真寺迁至阜成门内,并将原址改成了宣武门的箭楼;同时,在皇城南面开辟一门,即今天的和平门。
嘉靖还决定重建圜丘,也就是现在天坛的建筑群。不过旧的建筑并未完全消亡,部分遗存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在北京城市规划的调整过程中,一些原本与祭祀无关的建筑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们或者变成了工厂、或者被拆掉改建道路和民居。
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东城区的光华街道北官厅社区。据当地人说,这里原来有一座土地庙,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继续向北行进,来到了地安门大街,并在街旁发现了这个“牛”字碑。据说这是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牛栏"二字。
这座桥就是当年正阳桥旧址。原来的正阳桥是三洞桥,中间一座拱形石砌大桥,两侧各有一座木结构侧桥。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洋枪队与义和团围攻使馆区,毁坏正阳桥西侧桥,仅余中间拱形部分。民国时期,在北端修建了桥台,并加宽桥面。1950年代对旧桥进行加固改造,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单孔砖砌拱桥。
这座建筑的原型是正阳楼。它最初建于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取振兴京师工业之意,原名“同兴馆”,主要经营鲜鱼、炒菜和包子,后来逐渐成为北京著名的酒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