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份有什么会议?
2016年8月5日,“新常态下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圆桌论坛在银监会第二办公区举行,来自国务院、央行、银保监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等30余人参加论坛。 本次论坛由民建中央主办,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承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要求,围绕“新常态下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兆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姜洋,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主席徐明,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易纲: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要求 易纲在题为《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主旨演讲中,首先阐述了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意义。 易纲指出,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是确保金融体系平稳运行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宏观稳定供给的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产能过剩突出,物价低位运行,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临新挑战。
易纲表示,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对于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当前,金融监管的主要思路是由货币政策调控、财政政策管理和行业监管约束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监管格局。
第二,有利于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稳定性问题是当前国际金融业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一个正在逐步暴露的难题。从国内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金融风险。
第三,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易纲认为,我国已具备建设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基础。一是市场基础扎实,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各类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建立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二是法制基础坚实,《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反洗钱法》等的修订和完善,以及跨境资金管理、外汇管理、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政策的推进,为建立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三是技术基础完善,新一代央行信息系统建设扎实推进,为开展全口径监测分析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拓宽信息渠道、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增强模型精准度提供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