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是国有企业还是?
我来说一下,方便大家了解方正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北大资产是怎么流失的? 北大建校以来,最大的损失是什么?是北大资产的流失!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北大开始做产业,最早就是做的房地产,建设未名山庄,然后陆续建成博雅苑、常春藤公寓等等,当时正赶上房地产高速发展阶段,北大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同时也带动了基建等其它相关产业发展,据说当时北大的现金流非常好,钱多得没处花;然而好景不长,从21世纪初开始,北大渐渐陷入资金的漩涡之中…… 为什么? 原来,自打江主席提出科教兴国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明显加大,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于是北大师生的待遇水涨船高,尤其是一直受诟病的教育质量严重低下的人力资源,学校也通过大量招进优秀青年教师的方法来提高,但教师的优质源泉却在逐渐枯竭——高校教师编制是非常紧张的,国家不可能无限制给北大增加编制,而北大作为全国重点院校,更无法像其他普通学校一样大量引进编外教师。
为了摆脱资金困境,北京大学开始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北大逐渐失去自主产权,造成今天难以挽回的局面。 怎么失去的呢? 简单说,就是北大将手中技术密集型学科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时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然而,让北大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转让竟然被一些企业偷学过去并且用在自身的技术研发上,从而抢占了原本属于北大的市场;更让北大想不到的是,自己辛辛苦苦做科研,到头来却养虎为患,自己反被这些剽窃技术的企业给盯上了……
从2001年起,清华同方、北大方正等知名院校出身的科技型企业先后被指抄袭,其中涉及清华同方的专利已达60多项,而涉及北大方正的专利也已经超过30项。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剽窃北大学术成果的企业居然都是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凭借北大学术研究成果在自家公司账本上的丰厚盈利,一个个都实现了上市的梦想。
可以这样说,北大在产学研道路上走向亏损的开始,也从这里悄然埋下了资产流失的祸根——如果北大的技术能始终得到保护,即便想搞产业,完全可以依靠收专利费赚钱,何至于沦落到现在要被政府责令赔偿的程度呢?! 当然,如果仅仅损失些金钱和荣誉,也许还称不上毁灭性打击,更糟糕的是因此带来的对北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信心丧失,导致日后清者愈加清高,浊者更加作恶,学术腐败的势头有增无减……
(二)南大撞车谁是赢家? 时间回到2010年4月16日晚,南京新街口,一辆南师大80岁的寿星老教授驾驶着刚刚提车的宝马车不幸撞上停车场另一辆正在倒车的奇瑞车。随后双方车主在协商理赔时发生争执并激化,南师大车主愤而报警,而奇瑞车主则怒告南师大校方,索赔修车费人民币15万余元。
谁曾想到,本案一审判决结果出乎意料的判决南师大败诉,需要向奇瑞车主赔偿各项损失共计17.8万元。 南师大不服提起上诉,结果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这起案件的离奇之处在于,一审庭审时南师大提交的诸多证据显示,事故发生时,车辆驾驶人并非本校职工,而系外地来宁人员。该车虽然登记在南师大名下,但事发时已近午夜时分,学校地下车库早已经停止车辆放行。
更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警方事后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显示,事故原因为“无法查清”。据警方透露,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发现涉嫌伪造变造号牌的车辆及车主均逃逸,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追踪中。 这一起“无处寻侵权人”的车祸,让南师大莫名其妙地被推到了风尖浪口,成为众矢之的。 更糟的是,媒体的大量报道必然加剧社会对学校的质疑和不满,而这又恰好碰巧赶在了教育部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际,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不是有意而为之。
面对舆论的压力,南师大被迫在网上公开道歉。 而这场“校园车祸”中的真正受害者,无疑就是作为独立第三方存在的法律了,它在一次次地挑战底线、冲击人们认知的同时,也一步步地摧毁着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