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应该坚持什么方向?
以市场为取向,不是完全自由放任主义 中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这意味着政府要少管闲事,把本该由市场配置的资源交给市场。但仅仅是市场机制就能完全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吗?显然不可能。就有了市场经济的另外一个面相——政府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这一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农村土地承包制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造;另一方面我们也交出了惨痛的学费,像价格双轨制的过渡期商品短缺和工业过剩同时存在、产能严重过剩至今还未根本扭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说到底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问题。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但只是发挥市场的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政府的另一只“看得见的手”。那只“看得见的手”该怎么用?那就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制度。
什么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该由政府干的,政府必须干好;需要市场作用的,就要放开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但政府归政府,市场归市场。很多人会把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弄混了。其实两者的逻辑是不一样的。市场是逻辑是以个体利益的实现为导向的,而政府作用则是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考虑。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好的制度设计应该是二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着力完善和健全政府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制度体系。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