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低消费率原因?
首先,从供给方面看,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确实较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95年至2013年,我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仅为76%,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接近,远低于日本、法国和高收入经济体; 其次,从宏观税负角度看,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0%以上的高水平(如图一所示),但居民在税收压力下降低消费的可能更大。因为企业税可以作为投资资金,而个人消费的税收主要作为公共支出,用于公共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这部分支出往往难以被替代。 最后,中低收入者占较大比例的农村人口是抑制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倍多,而且这种差距在近几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城市居民具有更大的消费潜力,因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相对更高,尤其是最后消费即耐用品消费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扩大内需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的中低收入群体。
要释放内需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因为决定消费倾向的不仅仅是有无收入,更取决于收入的分配方式。如果收入分配由市场机制来决定,那么人们就会根据偏好来调整自己的消费支出;而如果收入分配主要靠政府调配,那么消费就可能受到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 从微观层面来看,消费者自身因素也会影响其消费倾向。例如,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当下的消费决策。如果对未来收入增长持乐观态度,则会提高当前的消费需求;反之,则降低。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来稳定民众的收入预期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