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减缓原因?
原因不复杂,因为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处于一个瓶颈期了,增长停滞甚至是衰退其实都再正常不过。 先说下我的观点,中国经济的真正增长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而改革的根本就是市场机制的引入和资源配置市场化(不是完全放权让市场自由发挥)。
所以改革开放前所谓的大跃进、计划经济固然没有产生效率,经济增长率很低,但是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来源实际上是市场化进程。当然一开始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的GDP增长率也是很高的。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济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多。
本来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按照市场规律来说应该是在市场经济里逐渐被淘汰的。但是中国的特殊情况就在于虽然这些国有企业的效益很差甚至不断亏损但是国家仍然要扶植它们,反而那些效益好的私企和外企却处处受到限制。
于是我们看到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前半期,是中国经济矛盾凸出的时期:国企效益差但是财政还得补贴它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失业人员的增加;通货膨胀的加剧等等。这其实是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虽然从2003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既得利益者的改革,这部分人的改革目的是维持现状或者把盘子做大,因为改革本来就没什么实质性进展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经济下行,产能过剩,民生问题等种种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以9%的速度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使得新增加同样多的财富所需付出的努力要大得多,速度适当减缓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实际上也并未减缓多少,近几年GDP的增速平均在9%以上,仍是一般国家所望尘莫及的高速度。从目前来看,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体制原因造成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这些是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原因。从消费需求来看,城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收入增长缓慢,住房、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使得人们在这些方面支出大幅度增加,造成一部分人消费支出下降;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有效供给不足,直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加之消费环境和消费信用体系不完善,还有相当部分消费被压抑了。从投资需求来看,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存量严重老化,技术落后,严重拖累国民经济的素质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一方面,部分行业和一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地方“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以及由此带来的“银行信贷热”也蕴含着风险。
以上问题和矛盾是历次经济周期性的“过热”、“紧缩”调整的产物,在现有的体制下得不到解决,而且有日益积累的趋势。在以往历次经济波动过程中,我们往往对“过热”和“紧缩”两极之间的平衡状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总是处于一种被动和紧张状态。从“紧缩”状态过渡到“过热”状态时,往往有不计代价急于摆脱束缚的冲动;从“过热”状态过度到“紧缩”状态时,又往往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体制性因素,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过冷”、“过热”两种经济运行状态之间来回摆动,不能在经济有较高增长速度时着力解决那些制约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