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几次钱荒?

扈惜妍扈惜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我国实行的是外汇管制政策(就是国家指定的外汇价格),这个政策导致海外资金的进入和流出受到很大的限制。当时有很多国家受到危机的影响,本币大幅度贬值,为了稳定本国汇率,纷纷采取提高利率的措施。因为我国实行的汇率政策,导致外资流动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也不得不跟随提高利率,我记得那一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88上升到4.77%,短期利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7%,那几年存折上的利息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2、07年和15年的两次股灾,这次股灾的特点是股价快速下跌,大家恐慌抛盘,同时银行的理财产品和股票质押贷款都出现违约,由于当时市场对风险事件反应过度,很多优质个股被错杀,给我了很好的买入机会; 3、还有一次比较印象深刻的钱荒,就是2016年央行降准降息之后,市场上流动性非常好,大家都去抢购一些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当时我买的一只债券型基金连续上涨之后,因为基金经理认为继续上涨动能不足,有回调的需求,于是减仓操作,结果没想到后面涨的更猛,等大家反应过来的时候,好多理财产品已经锁定3个月以上难以赎回了,那段时间真的是天天去看行情,一天看三四遍都有;那次“钱荒”让我认识到了仓位控制和适时止盈的重要性。

汪寒轻汪寒轻优质答主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五次钱荒,分别发生在西汉末、唐中后期、宋末元初、明中后期和清末。这五次钱荒的影响一次比一次大,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危害一次比一次重。

钱荒的直接原因虽然有,但都不是。

民间熔钱,比如把铜钱当铜料卖给铜匠。这在古代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在明代中期,民间翻墙打洞偷盗钱局(铸造铜钱的机构)生铁作为农具铁料的现象极为常见。又比如西汉时政府为推行五铢钱曾严令“敢若非令(指五铢钱之外的金属货币)皆弃市”,可民间“盗铸如故(继续私自铸钱)”。唐、宋、明乃至清代都有“盗铸”行为,其中明代盗铸规模之大、之持久是空前绝后的。明代山西潞王府盗铸铜钱案,一次就捣毁铸造窝点四十多处,缴获钱范两千五百多具,盗铸行为猖獗可见一斑。

钱荒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在乱折腾。

西汉末大钱

钱荒始于西汉末期王莽统治时期。该时期的钱荒是当时政局动荡、经济混乱的伴生物。王莽改制期间,货币制度改革前后进行了五次:第一次(公元7年)一次就推出了19种货币;第二次(公元9年)发行宝货14种,但很快停铸停行;第三次(公元10年)改宝货为货布、货泉二品;第四次(公元14年)铸错 Knife-Money;第五次(公元17年)铸货布、货泉。王莽的五次货币变革几乎涉及到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阶层,这种剧烈的颠覆性改革导致社会经济混乱,各种“铸币”被废停行,民间交易陷入停滞。

唐中后期钱荒

唐中期开始的藩镇割据是该时期发生钱荒的总根源。德宗时期,开始“削藩”,发生了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朝廷丧失了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主导权,铸钱业逐渐被地方节度使控制,铜料成为藩镇战争的重要物质条件,最终导致中央铸钱权旁落,铜元短缺,钱荒愈演愈烈。唐代后期,朝廷允许富商捐钱铸钱后在钱文上标名,比如“盈川当十”、“刘家当十”之类,造成私钱乱铸,交易紊乱。另外,唐后期战争不断,为筹集军费,政府除了加征赋税外,还大量从社会上强行收购铜器、铜钱后回炉再铸“通宝”支付军费和官员俸禄。

明清两朝钱荒,政府的“恶性”财政行为难辞其咎。

以明朝为例:在张居正改革以前,政府铸钱的盈亏完全由政府承担。随着大明宝钞信用迅速毁坏,政府不得不扩大大钱发行量以补充市场货币供给。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官营铸钱的利益可以分享给民间,此后朝廷每年只要求各地上解少量铸钱,其余的都以银两抵价上缴。结果,地方官营的铸钱机构被大量裁撤转产,而民办铸钱炉分散、生产率低,无法满足市场对现金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明朝后期长达200多年的“大钱荒”。为解决钱荒困境,政府不得不发行“当十”、“当五十”等大钱,甚至铸造“当百”、“当二百”、“当五百”等恶性通货膨胀性质的“恶钱”(这些钱的体积、重量与面值严重不相符)。

清代的钱荒与明末的“恶钱”也有一定关系,明末清初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使社会上对劣质大钱深恶痛绝,人们只承认秦汉、唐宋和明朝前期的制钱。清初顺治、康熙两朝,为维护政权稳定,减轻社会矛盾,政府推行“轻摇薄碾,式样精良,纹字清楚,宝背浑厚”等优质制钱,这种“好钱”的大量流通,导致旧制钱被回炉重铸,进而造成市场制钱短缺,引发了康熙后期的严重钱荒。到了乾隆年间钱荒有所缓解,从嘉庆以后直到清末,钱荒现象日益加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