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发展正常吗?
非常正常,而且相当惊人! 2014年中国GDP总量是57849亿元,比上年增长7.3%,两年平均增速为7.2%; 2015年GDP总量67600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两年平均增速为7.1%; 2016年GDP总量82747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两年平均增速为7.2%;
2017年GDP总量9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6.9%,连续两年超过90万亿元大关,两年平均增速为7.4%; 2018年GDP总量95961亿元,比上年增长6.6%,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净增约3千亿元,同比2017年名义GDP增量增幅约34%,两年平均增速为7.3%;
2019年GDP总量99086亿元,比上年下降5.9%,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出现的首次负增长,两年平均增速为6.1%; 2020年GDP总量10159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实现了同比增长由负转正、两个翻番目标,两年平均增速为6.1%。
2021年前三季度GDP总量10358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 从增速上看,除了2015年受GDP调整影响同比下降外,其他年份均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增速连年超10%,尤其疫情后的2020年实现反转,达到2.3%的正向增长,这个成绩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堪称佼佼者。 从长期走势看,中国GDP从1952年不到90亿元,到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增长了1100多倍;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9.8%,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经济增长速度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形势好坏与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在9.8%左右,不仅远高于改革前26年2.9%的增长率,而且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3%的3倍以上,创造了战后一个发展中大国长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高速增长具有可持续性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增速放缓是正常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处在经济转型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经济增长仍存在较大空间,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未来一段时期仍可保持较高增长率。这是因为:
一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仍很充裕。虽然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农转非”人口近3000万,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困难,但从中长期看,劳动力资源仍然很充足。按照联合国的口径,如果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66%-80%之间为青壮年极其丰富,超过80%为极其过剩。2010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1%,比2000年提高4%,劳动力资源仍属过剩。
二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经济通常保持较高增速。如韩国在1982-1994年城镇化率从53%提高到71%的过程中,经济年均增长10%以上。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正处于加速推进期,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镇,这将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三是工业化还有较大空间。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一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值时,标志着该国完成工业化初步阶段。2009年世界人均GDP为8000多美元,我国尚有81%的国土、90%的人口的人均GDP未达到这一水平,工业化进程总体上还在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跨越阶段。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经济增速是有差别的,一般在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速最快,时速120公里。我国2010年进入工业化从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加速推进阶段,仍然处在经济增速最快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