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放水过几次?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5次降息; 2003年,降存款准备金率4次,贷款利率7次; 2004年至2006年的三年里,累计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的次数达24次之多; 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5次降准、5次降息,并将存款利率下调空间由原来规定的0.7个百分点扩大至1.7%; 2012年底,为鼓励消费和投资需求提升,人民银行再次实施降准与降息政策; 2014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实施了全面宽松的政策,包括两次全面降准、五次定向降准以及多次降息,央行共投放流动性6.5万亿元。
以上都是央行主动“放水”的实例。 “放水”还有一个含义,是银行通过放贷等金融活动,将货币投放到市场中去,即所谓“宽信用”,这也是“放水”。广义上,所有的信贷都构成对经济的宏观杠杆作用,因此无论商业银行提供的是贷款还是债券投资,都可以视为向市场投放了流动性,都属于广义上的“放水”。
当然,这种放水是商业银行基于央行的基准利率和对冲外汇的需求而被动进行的。不过,近年来我国的银行更多是在执行央行的指令,完成央行的任务,两者的界限已经不明显了。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央行在主动“放水”了。 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中央汇率的波动区间扩大,理论上,人民币升值或者贬值的空间都很大,只要能够应对外部冲击的影响,稳定经济增长,此时为了降低企业成本,央行也有动力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债券,释放流动性,这同样属于“放水”。
2020年开年来,已有11个国家/地区降息,马来西亚、加纳、韩国、澳门、乌克兰、巴西、香港和澳门等相继下调基准利率。继香港、澳门跟随美联储降息后,巴西再度率先开启降息节奏。
降息浪潮,大有全球化的趋势。这不禁让人想起2008年,各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竞相刺激经济的场景。
那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美国成为始作俑者,美国政府在“大稳健”时期放任金融创新和金融杠杆,在次贷市场泡沫破裂之时,开始干预楼市,结果愈干预楼价跌得愈凶,继而引致投资市场恐慌,流动性干涸,最终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2008年11月,中国亦成为全球救市一员,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方案,推出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上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次贷危机,中国成了接盘侠,代价很“惨烈”,从此开启了新一轮楼市牛市。
如今,全球降息竞赛,是否预示又一场金融危机来临?中国是否会跟进降息,刺激楼市再来一波牛市?很多人认为,这是大概率事件。
的确,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之下,货币政策总体上持续处于边际宽松状态,出现了1次全面降准和3次定向降准,银行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保持下行趋势。
同时,国内房地产市场正出现新的变化。2019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增速都保持了较快下行趋势,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速已经连续13个月下跌。
但是,2010年底和2016年底的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等等,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障住房刚性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
也就是说,一方面,从短期而言,由于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在近期内仍将持续,房地产市场也处于下行周期,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处于宽松的总体基调。所以,2020年还有可能降息降准,以及部分三、四线城市继续松绑房地产调控政策。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速下行不会形成加速恶化,同时,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和“房住不炒、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精神的作用下,房地产市场也不可能如2015年-2016年一样出现明显反弹,因此,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政策宽松程度不会过于激烈,并且会处于动态调整的周期性运行状态。所以,2020年大幅度降息和三、四线城市全面取消或完全松绑限售限贷限购政策不太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