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谁发明链泵?
首先,明文规定是机械发明而不是蒸汽机,故此排除瓦特等人,蒸汽机的创新很多,但都是改进,不是革命性的突破;其次,链泵是一种装置,而发明者不可能是一个装置的,否则就是机械了,所以,我推测题主说的应该是“使用链泵”的人;最后,因为明代有记载的有“水力鼓风”和“水力磨面”(《天工开物》),而使用水力的工具应该是有不少的,因此我认为应该是宋应星,他在《天工开物》中介绍这两种生产方式时用了一个词“承袭”表明前人有这样的技术,他不过是继承和发扬而已。而《天工开物》成书于1637年,在此之前的《墨经》中就有关于“重子”的文章,说明在宋代就有了这种技术。
至于题主提到的“利用冲力”,恐怕指的是水锤。水锤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当水流撞击石壁或容器底部的时候,由于动量守恒,一部分动能转换为势能,从而产生压力,这个压力可以用来做功。但是水锤有一个缺点,就是效率很低,因为水流的能量大部分消耗在了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中而不是做功上。 不过宋朝时的水锤和现代的水锤差别还是很大的,他们使用的“水锤”更像现在用的气锤。
还有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南方的炼茶工艺使用水锤,即通过水锤的力量把茶叶拍扁。 关于水锤,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欧洲十六世纪的水钟。 另外补充一个知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知道可以利用水的浮力,早在东汉时就有人建造过一种“水车”用桶装水从河中提水。到了元代,水车的构造已经相当完善了。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的书中记载过木制的链制,宋应星还在这本图谱的文字说明中,对木制链条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宋应星(1587-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县宋埠镇宋家村人,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其最大贡献是写出了我国明末集古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著作《天工开物,此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不仅总结了明末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技术成就,还对生产流程加以详细记述。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18卷,卷三《作咸》绘有“南方龙骨车”。图中,有两个人面对面站在井干上,各自两手握住“木轴”,用力同时旋转,则与轴连在一起,呈卷筒状的木板,拖动水箱将水汲上来。并注明:“此车亦用二人,对面绞索。南中咸船所用,绞海水入大锅煎盐者也”卷四《甘嗜》亦述及“北方龙骨车”。
木制链轮的出现,应该在中国宋元时期,或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1957年,我国在河北井陉县的南寨村的永和三年(303年)的东晋墓里,曾出土过一件陶作挽辇的模型,车前驾有四马,辇舆上绘着一个四足二层的木架,四足中间悬有一个大盒,其上伸出一个短轴,轴上绕着木制的链条,链节是用一根长约1.5厘米、宽厚各0.4厘米的木棍,将它的中段,劈成二个裂口,再把另一个同样形状的木棍,从这个裂口向里插进,两个木棍互相咬合,做成一个链节。全段链条有36~40个链节组成,而每节上的两根木棍,又都是靠人工用线穿起来的。这个陶制模型可能是一个汲水器(链泵)的模拟像。
在世界工业革命之前,就木制的链条而论,无论从时间上,和其用途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都要比欧洲做得早和使用得更加普遍一些。大约在十五世纪中叶,欧洲各国才开始用在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