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接近尾声了吗? 腐败是政治的本质之一,在现代民主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样,只不过民主国家的腐败往往更加隐晦和复杂一点而已。 我们看看几个例子: 希拉里邮件门: Hillary Clinton's use of personal emails as secretary of state ha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she violated federal records rules.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遭到的邮件门投诉的国务卿!虽然最后没事,但也成为特朗普攻击她的一个把柄。
欧洲最高官员贪腐案:欧洲最高官员贪腐案:欧委会前任主席巴罗佐涉嫌贪污欧盟资金,涉案金额高达52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900万元)。除了本人被指控外,包括前欧盟委员、现任意大利外交部长的普加蒂以及前欧盟委员、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政界友人,均被控与该案有牵连。
希腊前总理因腐败被捕入狱:希腊总理齐达斯因腐败和欺诈于当地时间1月18日被逮捕。这是希腊史上首位在任期间被捕的总理。 阿根廷总统夫人贪腐: 这些例子说明,所谓的“腐败”是个十分广泛的范畴,可能包含盗窃、行贿、索贿、贪污、挪用公款等等,严重程度可以从罚款到死刑不等。而“反腐败”也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从道德谴责到法律追究都有涵盖。所以很难说哪个国家更“腐败”或者更“反腐败”。
回到问题的本质,任何体制都有其漏洞,只要有人存在,腐败就容易滋生。所谓体制外的监督,实际上效果也很有限——民众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投票让政府下台,但政府下台后,腐败分子受到的法律制裁也有限;媒体对腐败案件进行曝光,但在利益驱动之下,腐败分子也会花巨资进行公关,最终腐败分子还是有可能全身而退。
真正对腐败形成震慑力的,只有法律制度这一张网。所以,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唯一途径。
赞同 753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5/24 5:16:34 从近几个月的通报情况看,中管干部和厅局级干部被查处人数在减少,但被查处的县处级及以下干部人数未减,“小官巨贪”等基层腐败问题并未减少。这恰恰体现了中央反腐重心已从打“老虎”向拍“苍蝇”转移:
首先,从查处的省部级和厅局级干部人数看,反腐仍保持高压态势。在中央巡视、中管干部等重大情况通报较少的11月和12月,省部级及以上官员仍分别有3人、2人被查处,厅局级官员查处人数分别为22人、20人。总体而言,被查处的中管干部和厅局级干部人数与前几月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中央纪委对党员干部的查处一直保持有案必查、一查到底的态势,对中央决定查处的案件和根据巡视等渠道发现的问题线索,查实一件、查处一件。
其次,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从2015年前11个月的月均值来看,接受组织调查的省部级及以上官员8.91人,涉嫌违纪违法被撤职免职的省部级及以上官员5.73人,2014年月均值分别为11.25人、8.08人,这意味着中管干部腐败增量大幅减少。从其他级别官员的数据看也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在力度空前、不断加码的同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形成了“不敢腐”的高压威慑,腐败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成为越来越多党员干部的自觉。
再次,反腐败斗争依然任重道远。从2015年月均值比2014年增长的比例来看,省部级及以上干部和厅局级干部在减少,降幅分别为20.8%和7.3%,但县处级以及以下干部仍在增长,增幅超过30%;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增幅更是超过110%,这意味着,腐败分子存量的清理速度加快,反腐败取得阶段性成效,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的构建争取了时间。
赞同 118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1/27 19: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