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如何进入中国?
1、“当时,美国IDG集团想进中国投资,但是不清楚应该投什么项目” 事实正好相反。那时正赶上国内互联网刚刚兴起,但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很多互联网公司活不下来,能够存活下来的很少,而IDG投资的如搜狐、新浪等已经占据了行业领先地位;同时鉴于中国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各行各业都大有可为,所以IDG不是只看不投的“观察员”(虽然确实也投了很多观察点),而是积极寻找有发展潜力行业的领先公司进行战略投资,例如百度、腾讯、携程等都是其出手较早的公司。
2、“因此希望像联想那样,通过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首先说联想的收购动作并非出于“进入中国”的考虑,因为联想是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在港交所上市了(4700港币/股),且随后几年中陆续买入了IBM PC事业部和联想集 团的大部分资产,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并成为内地IT业的第一大品牌;其次IDG也不存在想要收购哪家的想法,如果说有什么“野心”的话,那就是希望所投公司的创始人或管理层能够继续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从而分享到成长的红利。
1986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与美国国际棉花交易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棉花展销订货会”,国际棉花交易中心总裁史蒂文?卡林斯基先生(IDG创始人)作为美方代表参会。
同年5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北京邀请史蒂文先生举行会谈,双方决定以“贸工技”合作形式,由中方提供“三来一补”业务,美方提供技术与管理的方式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申办合资企业“北京东方海岸缝制设备有限公司”。
同年9月,合资公司正式获政府批准。随后,在时任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北京市市长李锡铭的关心下,IDG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获得1,000平米工业用地、500平米办公用地及近7,000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并于1987年动工兴建。
IDG以东方海岸服装缝纫机生产项目在北京落根,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以此为起点,IDG在中国的业务快速发展起来。到90年代中期IDG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的三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00多万美元,员工达到近4400人(其中大多数为女工和农村务工人员)。
IDG进入中国20多年来,已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等地投资120余家企业,涉及电子产品、房地产、电子出版物、IT风险投资等诸多产业。员工从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1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