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次财富暴涨?
1,第一次:改革开放 时间: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前期 一个经济奇迹的时代!我们这一批人(70后、80后)的成长和富裕,就是从那个时代的改革开放开始的。我记得小时候住在外公外婆家,当时特别穷,家里就一个破电视,还经常没信号,一家人围着看电视,还经常被电磁波电的手发麻。后来改革开放了,外公开始倒卖旧自行车,后来开始做摩托车生意,发了财,我们家也搬进了高楼大厦,买了彩电,家里的墙贴上花壁纸 2,第二次:互联网+ 时间:20世纪末到今天 这个时代的人应该都很熟悉。从淘江湖到淘宝网上街购物,从QQ聊天到微博微信,从滴滴打车到外卖订餐……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被消灭或改变,我们的人生机会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记得我高中时流行打网游,当时玩的是梦幻西游,有个同学是网吧老板的儿子,经常带一堆小弟在梦里抓鬼,我很喜欢跟他混,但是没钱买点卡,他就经常送我卡,那时候感觉好幸福。后来上大学,有了自己的电脑,又开始玩魔兽世界,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一起下副本,打魔兽世界竞技场,那个时候真的好开心。现在回忆起来都是幸福感满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我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创业的。
3,第三次:房地产+ 时间:2003年至今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住在单位分配的筒子楼里,虽然环境比较差,但是很温馨。改革开放以来,我家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90年代后期,我们家住上了新房。当时房价还很便宜,我在新房里拍了照片,发到QQ空间,很多朋友都羡慕我,但是我没有买房,因为觉得房价还会降。结果过了两年,房价真的涨了,我当时后悔不已,后来终于咬牙买了一套,然后过上了每个月还房贷的日子。这十几年,我一直在还房贷,同时生活和工作都在大城市,压力很大。但是,我从没有后悔过我的选择。这几年,国家调控楼市,房价逐渐稳定下来,我有机会买了两套房子,一个是给父母住的,还有一个是我自己工作的城市买的,为了将来孩子考虑。虽然目前看起来负债累累,但我觉得人生如此精彩,又有何惧。
三次
一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小商品市场
二90年代初期,土地大开发
三2008年开始四万亿开支投资
中国这三次创造出来的财富,如果以国际标准衡量,其实是没有对应价值的财富和虚假的繁荣。
一:家庭联产和小商品市场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同时,在部分城市允许创办小商品市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小商品市场在初期也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这两种在当时确实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却在初期让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
农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把所有赚到的钱基本上投入到了房子和孩子教育上。房子是因为老房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孩子教育在当时农村普遍的思维逻辑是:孩子多,读书总有一个能行,不能当文盲,要供。所以在198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0元,当年存的款却增长了77亿元。而小商品市场在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开始出现疲软。
农民存钱和小商品市场疲软,意味着农村基本没有钱可以向城市进行转移。而城市本身因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利润极其微薄,基本没有余钱可以进行投资。所以,1988年全国出现经济资金断流和通货膨胀。
为了解决这种难题,国家在当年出台了《价格改革》,鼓励国有企业把价格抬上来,来增加资金储备。但当时市场情况不明,所以对价格放开之后,各生产单位都出现了抬价现象。全国通货膨胀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三十。而同年,美国爆发了“黑色星期一”的股灾,美国市场大幅度的下跌开始向世界扩散。我国物价飞涨再加上外资因为股灾的撤回,我国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滞。在当年年底国家不得不紧急叫停了《价格改革》。
但叫停《价格改革》之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由于之前的物价改革全部叫停,原来被抬上来的商品,很多都不能再卖。而《价格改革》叫停却让农民和小商品经营者认为国家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偏差,所以把手里全部的存款提出来消费。这样,经济更加地陷入了停滞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巨大的危机,国家推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当时国家财政每年用于各省的基础建设的分配中,85%是按照各省上一年的财政收入来拨款。这样,就导致财政收入越多的省份可以拿到更多国家用于各省基建的财政款。而为了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各省可以自主提高本地的物价。
这个“权宜之计”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政策,因为如果每区都提高了物价,那么全国的通货膨胀将会更加地严重。但这个政策确实又极大程度地激发了那些农村较为发达的省份的内需和经济复苏。
在当时的物价上涨中。浙江、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在自主抬价之后出现了消费内需的增长。农民在知道国家改革政策变动后,原来提钱消费的现象消失。同时,小商品市场在东南沿海城市内需增加的带动下也出现了复苏。这两项改革政策带来的内需增长使国家的经济在1990年前后逐步走出困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确实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财富,以国际标准衡量基本上没有对应的国际价值。因为中国当时农村生产力提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吃饱饭,小商品市场为了获得微薄的收入,而不是出口。这种巨大的内需增长,虽然可以极大程度地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很难获得国际的认可。从这点上讲,这两项改革推动的财富实际上没有对应价值的财富。在当时还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
二土地大开发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之后,说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观点。随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号召下,中国开始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1994年之后,国家实行了分税制改革,财政大包干政策开始逐步退出,地方财政开始自主,在获得自主权的同时,也获得大量本地财政收入。从此,地方基础建设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在基础建设的增长中,被带动最多的,就是土地的开发了,而土地开发中最主要的,就是房地产的开发。实际上,在1994年之前,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