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员过多?
1、中国的行政区划和行政机构设置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导致政府管理的成本和难度相当高。 中国现在的省(直辖市)级行政区划分,基本上是以历史朝代的州府路为代表进行划分的,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确实存在缺陷,比如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间边界就不可能按照历史州府来划分。 另外就是县级行政区,这个基本上是沿用唐朝的建制,但是唐朝的县与今天的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所以也造成了今天县(市)级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的现象——本来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应该设的机构多,经济发展差的地方设置的机构就应该少,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2、中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实际上是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进行了机构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政府机构设置的“路径依赖”问题没有解决。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习惯性思路和行为方式,并且这种习惯性的思路和行为方式会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扭转。 我们虽然进行了几轮政府机构改革,但是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分配并没有完全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深入调整,而是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体制性障碍;同时,政府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定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而在市场化方面打了折扣。
3、目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符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正在不断深入,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管理模式一定会逐步显现出来。
在国家公务员的具体人数上,各个国家不尽相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来衡量这个人数是“多”还是“少”。目前,不少国家的公务员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员和全体公民的比重在1%以下,美国、日本只有0.5%左右。即使这样的国家,也存在着政府机构人浮于事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家公务员人数有三个高峰。在50年代土地改革、镇反、抗美援朝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我国的国家公务员人数一度达到600万人之多,占当时全国就业人员的5%,占全国总人口的2.88%。后来,随着基本政治任务完成和经济好转,到50年代末,国家公务员人数下降为440万人。1982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104万人,全国国家公务员数量减到700万人。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好转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日趋完善和复杂,公务员队伍日益扩大,到90年代中期已达到1400万人。“八五”时期即从1991—1995年,国家公务员增加了370万人。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估计,在1996年,中国的国家公务员人数就超过了1700万人,占当年就业人员的3.58%,占全体公民的1.66%。
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中国公务员人数偏多,是公务员国家占全国就业人员和全体公民的最高比例的国家之一。但目前这个数字与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乃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还是最少的,和1982年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之后相比,人均水平并未增加。由于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存在人员编制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人员偏多,相当数量的部门和单位人浮于事、机构庞大是现实存在。有的干部超编达到30%,有的省直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只占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