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进入萧条吗?
“中国即将进入通货紧缩”,这个说法太武断了! 首先,什么是通货,什么又是通货紧缩。
简单说,所谓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M0)。而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状态。 导致通货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税收,另一个是货币政策。比如,你卖了我10块钱的东西,我拿到这10块钱之后要上交国税和地税,这些税收本来是要支付给老百姓的,但由于目前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没钱支付给老百姓了,于是这些税收就转化为政府的负债,也就是国债;为了填补国库的空缺,央行开始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增加了市场上货币的数量,这样,虽然税款没有支付给民众,但市场上的钱多了,物价就会上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当然,如果一国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虽然税收会增加,但货币政策会收紧,也就是说不会增加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一般情况下,这两项政策是配合使用的。
引起通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税收与货币政策。而通货紧缩,则是一般指因为流动性不足(即市场上资金供求失衡)所引起的物价下降。从成因上来讲,有需求型(过度需求引致)和供给型(产能过剩引致)两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各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印发钞票,而我国作为世界上进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之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而且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不能跟随欧美各国的大流,于2009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我国的通货膨胀会更严重。尽管2009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9.4%,是世界经济实现正增长的仅有几个国家之一,但是CPI却高达99.3%,远高于GDP增幅,是建国以来仅次于1957年的第二次高通胀时期。
于是,在2010年和2011年的时候,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抑制了通涨,稳定了经济发展,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合理选择。 但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我国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扩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同时国际上对于中国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多,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并指责中国在利用自身的货币主权侵害其它国家的权利等等。在这种国内外环境下,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货币政策取向。从2011年开始,我国实施了所谓的“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即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延续性前提下,适度放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加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鼓励企业融资扩张,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刺激经济,从而增加就业。
当然,这种货币政策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财政的负债增长和货币供应的增加。根据经济学原理,当经济过冷的时候,应该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反之,应该实施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是通缩风险,所以应该继续实施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