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进入萧条吗?

苏馨笛苏馨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即将进入通货紧缩”,这个说法太武断了! 首先,什么是通货,什么又是通货紧缩。

简单说,所谓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M0)。而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状态。 导致通货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税收,另一个是货币政策。比如,你卖了我10块钱的东西,我拿到这10块钱之后要上交国税和地税,这些税收本来是要支付给老百姓的,但由于目前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没钱支付给老百姓了,于是这些税收就转化为政府的负债,也就是国债;为了填补国库的空缺,央行开始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增加了市场上货币的数量,这样,虽然税款没有支付给民众,但市场上的钱多了,物价就会上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效应。当然,如果一国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虽然税收会增加,但货币政策会收紧,也就是说不会增加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一般情况下,这两项政策是配合使用的。

引起通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税收与货币政策。而通货紧缩,则是一般指因为流动性不足(即市场上资金供求失衡)所引起的物价下降。从成因上来讲,有需求型(过度需求引致)和供给型(产能过剩引致)两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美各国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印发钞票,而我国作为世界上进出口贸易最大的国家之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而且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不能跟随欧美各国的大流,于2009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否则,我国的通货膨胀会更严重。尽管2009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达到9.4%,是世界经济实现正增长的仅有几个国家之一,但是CPI却高达99.3%,远高于GDP增幅,是建国以来仅次于1957年的第二次高通胀时期。

于是,在2010年和2011年的时候,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抑制了通涨,稳定了经济发展,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合理选择。 但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我国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扩大,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同时国际上对于中国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多,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并指责中国在利用自身的货币主权侵害其它国家的权利等等。在这种国内外环境下,中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货币政策取向。从2011年开始,我国实施了所谓的“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即在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延续性前提下,适度放宽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加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鼓励企业融资扩张,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刺激经济,从而增加就业。

当然,这种货币政策是有代价的,那就是财政的负债增长和货币供应的增加。根据经济学原理,当经济过冷的时候,应该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反之,应该实施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是通缩风险,所以应该继续实施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勾钰蔚勾钰蔚优质答主

第一、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要为调结构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政策取向。同时,也是一个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操作上又不失灵活性的政策取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说它不具有中性,是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具有数量和价格的双重调控目标。中央银行在具体操作中对数量和价格指标的关注程度,是随着不同时期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社会资金供应总量是适宜的、充裕的,因此,货币政策关注的重点就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而不是着眼于总量的调整。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中国人民银行将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相适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指导思想是没有变化的。

第二,从2004年二季度至2005年一季度的一个观察期内,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持续走低,这正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并非经济运行出现衰退的征兆。存贷款利率走低,恰恰反映了供求关系更趋合理。这是因为经过前两个季度存款利率的上浮和贷款利率的下浮,使不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差开始出现分化,利差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保持竞争力,相应要求较低的贷款利率水平和较高的存款利率水平,同时,大中型金融机构受此影响逐步调整存贷款利率。200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实际利率水平比2004年一季度分别下降2.14和0.66个百分点,同期的GDP增长为9.9%,因此,存贷款实际利率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第三,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会损害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反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管理水平,创造更好的效益。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是在存贷款利率依然有管理的条件下实行的浮动制,目前上浮空间依然小。同时,存贷利差仍很可观,因此存款利率上限的上浮和贷款利率下限的下调,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影响不大。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各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强和改善银行的内部管理,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存贷款利率没有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其改革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比如,在存贷款利率仍然存在管理的条件下,应考虑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和贷款利率的下浮幅度。这不仅能够激励商业银行更有效地开展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