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

谈洪洁谈洪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讲一个事实,现在国内很多所谓的“高端”行业,其实以前都是从外国引进的生产线、技术,然后模仿着生产的。 举例来说,汽车制造,我国最早引进的是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两条线,后来陆续引进入北汽产现代索纳塔、东风日产、奇瑞奥迪等合资厂,然后是吉利收购沃尔沃,湖北楚风汽车引进丰田卡罗拉生产线等等。 这些厂里面初期生产的产品都是国外什么型号,就仿造什么型号。比如说当时的一汽大众,最初建厂就是按照德国大众标准建的,引进的就是德国大众的生产线,产品就是德国大众B2C的车型。当然现在都更新了,换成了MQB平台等产品。

再举个例子,空调制造,国内最早从三菱重工进口线,后来有海尔引进美的,也有海信引进科龙,再后来就是格力直接买断三菱重工授权。总之很多行业都是这个套路。 而这种拿来主义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全世界产业分工基础上的。如果其他国家限制对中国出口关键零部件或者核心技术,有很多企业就会停产。

举个例子来讲,比如手机零件中,屏幕主要就是由三星和LG供应,CPU主要是苹果和高通,操作系统主要是美国公司开发(微软、谷歌),产业链条环环相扣,很少有企业能够突破。而西方一旦制裁某个国家,首先拿下的就是这些企业的供给链,从而让这个国家整个工业受到重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虽然有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制裁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很被动也很无奈的。

再来讲讲“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不可否认,现在中国很多产品品质已经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那仅仅只是指某些单品,或者个别项目,比如说高铁、盾构机、激光打印机等等,但往往这些产品都是处于科技含量不高或者说是技术壁垒不大的低端产业链上。

而中国很多所谓的科技型企业,大多处于高科技产业链条的中下游,甚至说依靠一些专利权,卡别人的脖子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说中国制造的大而不强的状况还是很难扭转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养丽云养丽云优质答主

中国制造的产业层次不高,产品竞争力尚待提高。从产业层次上看,我国制造业中低水平的技术能力仍占大多数。劳动生产率低和能源、资源消耗大是我国制造业的突出特征。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同时,我国制造业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程度大,粗放型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突出。在世界制造市场,我国产品在大多数领域还处在中、低档水平,国际竞争力和附加值低,品牌知晓度和信誉度较差,自主知识产权少。

其次,产业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我国制造业的产业体系还不健全,在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工艺等方面,大量依靠从国外采购或通过外国公司许可使用,不仅影响了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外限制。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的状况还将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中国工程院进行的“我国重要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路线的战略研究”表明,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10~15年,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信息功能材料差距在30年以上,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再次,企业信息化水平总体上低下,管理水平急需改善。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绝对规模来看,我国制造业有很大的改善;但从投资效率来看,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企业信息化的资金不足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矛盾。同时,相当多企业经营管理粗放,与国外同行业存在很大差距,在战略发展、营销管理等方面还有不小欠缺。

最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体系发育落后,制约了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我国专业化、社会化生产体系还不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滞后制约了企业主业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