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建立原因?
1、2003年,在浦东机场周边区域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原称“出口加工区”)——洋山保税港区的初衷,就是为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目前,该保税区已升级成为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缩写为FTZ),并在政策上与香港接轨,旨在打造 “世界工厂”和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枢纽。 建设一个国际贸易枢纽,是顺应全球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贸发展势头强劲,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4.16万亿美元,增长约200倍。
然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一直存在“顺差大、逆差少”“出口大、进口小”的现象,导致国际上对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枢纽地位争议不断。
2、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建设和发展受制约的因素较多,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已成为制约上海长远发展最为凸显的问题之一,而建立自贸区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的积极探索。 设立上海自贸区旨在探索与拓展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制度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事实上,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的过程也就是改革和创新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引入新的动力源。
上海自贸区(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的建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推动经济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大城市,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设立自贸区,可以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为上海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改革创新试验田:自贸区作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载体,可以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探索新的体制机制,为全国的改革提供更直接的实践经验。
3. 国际合作与竞争:全球经济发展日趋复杂,竞争激烈的态势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经济的融合,提升国际竞争能力。自贸区可以更好地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
4. 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自贸区是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设立自贸区有助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推动形成沿海、沿江、内陆相互助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全球化进程面临严重挑战。设立自贸区,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