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股有哪些股票?
196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教授 尤金·法马(Eugene Fama)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一个当时颇具争议的理论观点——股市价格由基本面决定同时受到交易者的心理影响而波动。
该理论核心在于市场有效性假设——当任何证券的价格被反映其基本特质后,该证券的价格走势与其内在价值无关;如果某种证券的预期收益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率,那么它必然在某一时刻超过市场指数收益率,否则投资者不会买入。
也就是说,如果一只股票的潜在回报率比整个市场的回报率高得多,它应该会上涨到某个点,从而抵消风险溢价和其他可能阻碍价格上涨的因素。
简而言之就是“好股票”能涨,并且能持续涨。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很复杂。 首先,我们很难衡量个股的基本面情况,尤其是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和现金流情况;其次,即使是同样一家公司的不同时间段,基本面也是变化莫测的,这导致股价表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一个股票的未来盈利增长率是2%,而市场整体收益率是5%, 那么根据有效市场假说,这只股票未来长期的表现应当接近于零。 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投资人还是期望通过投资获得超额收益。那怎么办?
于是一些聪明的基金经理开始思考其他方法来找到所谓的“好股票”——他们先找那些已经大幅跑赢市场的股票,然后再考虑是否买入的问题;或者即使暂时不买,也要密切关注这些股票的行为,以便将来有合适的时机介入。 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的做法——“当大家都看好的时候,我就开始卖”或“当所有人都放弃的时候,我就会进场”,这种方法在熊市中非常管用,但是在牛市中就比较危险了。 在过去30年中,这种逆向策略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标普500指数从1987年的193点涨到今天的3700点左右,年均涨幅不到10%;但同期以逆向策略为方针的资金管理公司的业绩却远远超越前者: 道琼斯指数中的领先者指数和落后者指数分别上涨了4.5倍、16倍,标准普尔综合指数的领先者和落后者则分别上涨了10倍和2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