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崩盘钱去哪了?
1929年大萧条前,美国股市非常发达和繁荣。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共有约50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60亿美元。 随着1929年10月美股大崩盘,股价暴跌,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数目也从最高峰的5348家,缩水到最低谷时的700多家,总市值也降到20多亿美元。 在熊市期间,许多企业因资金流断裂而倒闭,无数股民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那么,这些钱都跑哪里去了呢?
在“大萧条”后,为了应对恶性通膨以及恢复经济繁荣,美国推行了著名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其主要原则就是政府要承担起“拯救市场”的重任,加强宏观调控力度,通过发行国债、财政赤字等手段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让经济重新活跃起来。 “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到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人终于走出了阴霾,生活回到了正常轨道;纽交所的上市公司数也重新回到了高峰时期的5000余家水平,总市值更是达到了5000亿美元左右的惊人高度! 但好景不长,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美国经济再度陷入低迷之中....
那么,这次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的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美国推行“赤字货币化”政策,美元流动性过剩,物价飞涨,老百姓手中的货币购买力大大降低;同时因为美元贬值,对外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威信也被严重动摇。 这时候美国人又一次想起了凯恩斯,政府又开始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削减公共支出,加息提高贷款利率等。但结果却是通胀依旧居高不下,经济增速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