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闲置怎么解决?
目前解决固定资产闲置问题有几种模式:一种是市场化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取一家有能力的运营公司,将其在一定期限内(比如20年)打包授予该运营商特许经营权,并按照约定进行监管,特许运营商负责该片区全部闲置中小学校舍的接收、管理、维护和运营,比如将其改造成幼儿园、养老院、社区文体和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甚至宾馆酒楼和创业创新基地。
由于学校闲置物业的租金较低,通常比周边物业低50%以上,有利于降低社会公共事业和服务业的创业成本,同时由于运营商与政府是投资合作关系,在收益方面让渡利润优先用于改造装修,运营商只收取5%-10%的管理费即可维持运作,所以基本都能产生一定收益。运营商可以将部分收益交回区政府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费用,并支付运营商物业管理费用,其余收益部分作为运营商的收入。运营商还可以通过该片区的其他城市改造(比如危房改造和市政配套工程)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比如便利店、书店和咖啡厅)的出租和经营获得其他利润来源,这样可以以盈补亏平衡运作,或者以大补小,通过其他学校闲置物业的经营收入补贴部分投入大、租金低的公共物业(比如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公寓)的经营运维。
这种模式的关键是特许运营商和政府的契约关系能够长期保持、政府行为不至于出现“换人换政策”和运营商行为不至于出现暴利侵害居民利益。
第二种是公益化模式,也就是政府将闲置校舍以低价出租甚至无偿使用的模式出租给高校,用于学生实践培训和创新创业基地,高校承担所有装修和修缮及改造费用,这样高校可以以很低的租金获得低成本的学习基地,而政府可以将大量闲散的中小学校舍利用起来,避免了不必要的拆除浪费。政府可以每年给予高校一定的补贴或者给予高校该片区改造的其他权益作为交换条件。
第三种是资产公司接收模式,也就是政府授权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者专门的资产经营公司接收闲置中小学校舍,并负责其运营和管理,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实践中较为多见,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接收补偿和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而政府和资产经营公司往往采取先接收再处理问题的方式,导致闲置校舍难以及时处置,长期空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