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为什么那么强?
因为从1920年到现在,全世界主要国家都经历过(或不经历过)如下三个阶段之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一个阶段是货币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国将自身信用与黄金等价,以此作为基础发行本国货币。比如192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以及1950年代前的英国和美国,它们都是依靠出口贸易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信用,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经济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财政赤字货币化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一国政府的预算赤字通过发行债务的方式弥补,收入流入社会的财富被转化为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税收的增加无法完全抵消国债的发行,从而形成财政赤字。为了支付国库的支出,央行必须印发钞票,财政部的资金流进入社会后又被央行收回到了手上,只是换了张纸罢了。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名义利率很低甚至为负值,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很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和日本的重建就处于这样的时期。当然,在战后的初期,各国都实行了高关税壁垒,国际贸易的发展受阻,所以国内经济在战争废墟上迅速恢复的同时也未能失去平衡。到了70年代,欧美日等国纷纷陷入滞涨,不得不再次启动减税增税的机制,于是又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凯恩斯主义阶段。凯恩斯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他既反对古典主义的大政府小市场,又反对货币主义的大市场小政府。凯恩斯的理论的核心在于指出有效需求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一方面主张加强政府的作用(如加大税收、补贴的力度),另一方面则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能够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既然凯恩斯既主张宽松银根又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那么凯恩斯主义其实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版了——既然是凯恩斯主义,那就得加税,加完税的钱要么用于政府支出,要么就存在银行里(即所谓“储蓄”),反正最后都要印钱来满足需要。而且凯恩斯还进一步指出,之所以要加税是因为投资(包括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效率低下,导致经济运行缺乏活力,而税收增加以后,由于居民的收入减少,必然减少消费,这样政府就可以用这笔收入投资于生产力水平高的领域,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当然,整个机制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方式来消解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只不过这个过程会相当冗长和曲折而已。 目前美国的GDP增长率只有1%左右,财政支出年均增幅更是达到3.5%以上;同时,美国政府债台高筑,2018年年度预算赤字高达4520亿美元。不过,美元作为全球通用结算/储备货币,任何国家要购买美债其实都不怕,因为美国可以随时印钞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