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企业好吗?
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国企改革的主方向(这里强调一下,并不是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而是国有资本更好地参与竞争); 然后,混合所有制在实现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上市公司这一种形式。 最后,从现有实践来看,混合所有制的成功例子并不算多。所谓“好”“快”的提法并不准确。 什么是混合所有制?为什么实施混改?如何评价混改的效果和意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从混改的概念内涵、改革的客观必要性、实施的效果来分析。
1.概念内涵:混合所有制并非一个新的所有制类型。从历史起源来看,它是对原有国营经济的调整完善。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时曾经指出,“我们既不能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封建主义去,也不能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中,我们应该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08页)
这里所谓的“小国寡民”便是指私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则是指大量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私人经济的发展却又受到帝国主义的支配和剥夺的制度。两者相比较,前者是“小国寡民”,后者是“大国寡民”(罗辑思维中关于民制的说法——引者注)。可见,混合所有制实际上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制度体系。在这个制度体系下,各种经济成分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开展平等竞争、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严格来说,混合所有制不是一个所有制类型的名称,而是一种制度安排。
2.客观必要性 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发达经济体正在推行保护主义,中美贸易战仍在继续,我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混合所有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使国有企业避免在市场准入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充分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同时,也能解决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某些领域的“市场进去难”问题。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阶段,供给端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人口红利和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结构单一等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全球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的后遗症中,国际市场疲弱,内需又难以有效拉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中间地带”难题。
在此情况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可以拓宽国企融资渠道,降低负债率,优化资产结构;通过混合所有制,能够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资源流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效率最大化。可以说,混合所有制改革既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国际环境变化、摆脱我国经济发展困境的科学之举。
3.效果评价 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从实践来看,虽然不少地方和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也仅仅停留在试点阶段或者局部推进,尚未形成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的格局。以央企为例,除了少数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公司以外,多数企业的混改都还只限于部分子企业和特定项目,改革试点尚处于摸索阶段。
但从试点的结果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混改后,各种资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能够有效克服私有资本和国有资本在融资、决策、治理方面出现的“玻璃门”现象,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度。比如中国联通,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引入阿里巴巴等战略投资者,不仅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同时也丰富了公司现金流、增加了运营灵活性。
二是强化了市场竞争力。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以往对财政支出的刚性约束,其经营压力并不大,因此缺乏提升竞争力的动力;而民营企业往往存在“小、散、乱”的情况,市场竞争力不强。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将两者优势结合起来,发挥“1+1>2”的功效。像东旭蓝鸟,就是将国有资本和技术创新优势与民营资本高效运作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三是促进了结构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能使各类资本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也能够倒逼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调整内部治理结构。以神华集团为例,通过引进中信证券和民生人寿,推动了集团整体上市和中信证券、民生人寿分拆,解决了之前内部人控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
四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国有经济在我国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将一部分失业风险转嫁给民间资本,有利于维护社会总体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