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发展不利原因?
1、政策因素 首先,中国的奶牛养殖属于畜牧业的范畴,而畜牧业在农业中又是被忽略的。国家农业政策一直偏向粮食作物种植和生产。2004年以前国家对生鲜乳没有立项补贴,2004年起对奶农购买饲料和种植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但对养殖行业(奶牛、生猪等)的补助几乎没有。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补贴政策大大落后。比如荷兰实行的是直接补贴政策,凡是养奶牛都有政府的补贴;德国对畜牧业采取绿色信贷,政府先借钱给农民,待农产品卖出去后再还贷款。而中国对畜牧业则缺乏这样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其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乳制品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由于进口乳制品必须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再加上运输过程的冷链要求,使得进口的乳制品质量安全有保障。而国内乳制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三聚氰胺事件更是把国内乳制品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为了维护消费者权益,国家禁止不合格乳品流入市场。但国内乳品企业生存艰难甚至倒闭。而外商则趁虚而入,抢占了大批的市场份额。
2、产业规模 小牛成长需要大量的奶水,优质奶源是生产出安全乳制品的基础。但目前我国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水平只有3500千克左右,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优质奶源供给能力有限。我国乳品加工产业规模也比较小,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很少。据统计,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生产企业69家,其中年产液态奶10万吨以上的8家,1—9月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较大的有金典乳业、三元乳业以及光明乳业等。而像蒙牛、伊利这种规模的企业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这些企业虽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却因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负面影响,经营业绩出现较大亏损。一些实力弱小的乳品企业则被迫关门停产。
3、科技投入 发达国家奶业的科研投入很大。以美国为代表,它不但有自己的牧场,而且还有很多科研院校,如普渡大学就专门从事奶牛育种研究。而我国除个别科研单位以外,大部分从事奶业研究的机构都是工厂性质的,如蒙牛研发中心、伊利创新中心等等。这些企业化了的科研机构,其研究方向更多倾向于本企业的需求,难以做系统性的研究,对行业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对研发项目的财政支持少得可怜。2007年国家财政只安排了1.2亿元用于支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而同期的欧盟则高达10亿欧元。可见我们无论是在科研投入还是在科技转化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