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搞得中国经济倒退?
首先声明,我并非经济专业,所以表述可能不够严谨,还请批评指正。 问题其实就两个吧!一个是“为什么要搞四个现代化”,另一个是“谁来搞”。至于“怎么搞”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积极性”来搞。(这里不讨论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大跃进”之类的情况) 因此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清楚了。第一问的答案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搞”,第二问的答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者们搞”——当然这个“搞”并不是指一个人或者一部分人在瞎搞,而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民主集中制,调动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探索、实践的过程。
至于谁是罪魁祸首……我认为是最早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人。如果这个目标没有明确地提出来(或者说这个目标不能变为现实),那么至少可以避免后来由于这个目标导致的种种失误和牺牲。但是既然这个目标已经提了出来并且成为现实,我们就必须通过继续前进去寻找新的问题。 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正是由于中国走上了以计划经济为主要制度安排的经济建设道路,才导致了后来的各种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中国的制度安排可能会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这同样是中国经济倒退的原因所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就经济问题本身而言,它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因为毛泽东时代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一个显着的证据就是1952年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性普查,当时国有经济(占百分之二十)和合作社经济(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加起来只有一点点超过资本主义的百分之二十几。从经济性质和所有制上说,那是一种新民主主义经济而非社会主义经济。
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是伴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集体化、资本主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还有农村的土地改革和城市里对大资本家房地产的处理在内的一场大行动,这场大行动就叫“三大改造”。它是在1953年开始的,到1957年基本完成,1959年才算正式结束。从这之后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大陆上真正进入了彻底的社会主义经济时代。这二十多年被邓小平称为“过去三十年”,邓小平所领导的经济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要恢复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两个阶级、两 种经济成分的争论”,所以他把1958年开始的经济制度称为“僵化的体制”,称计划经济为“权力过分集中”,要建立“能够适应我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来搞东 西”。这种“东西”把过去的“僵化的体制”改变过来了。
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最大的政治”,这就把经济改革提高到了“革命”和“政治”的高度。所以中国后来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实际上是政治改革的组成部分,是“革命”本身。
这场“革命”就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两个阶级、两种经济成分的争论”。“革命”的结果,就是国有经济不断萎缩、私 有经济不断扩大。它首先是在农村,把土地包产到户,接着给农民颁发土地使用证,现在土地证已换成了土地经营证,接着又让农民进城“打工”。在城市里,先是把国营企业改“公司”,接着再搞“股份制”,最终结果是:小企业私 有化、大 企业股份化。而私 有化和股份化都是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而非社会主义的企业制度,所以现在农村里实际上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即家庭私 种)、 城市里实际上已实行“私 营资本主义和混合资本主义”(即国有私 有混合垄断资本主义)。现在经济领域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就是当年“国营经济领导、多 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翻版,这后一种说法就是当年民主革命胜利后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
经济改革使新民主主义经济从1980年的百分之五上升到现在的百分之九十五,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五的财富都在资本家和私 有者手里。现在,工人在企业里没有多少主人翁感,农民与国有企业已没有什么关系,工农兵、公检法、干部、教科文卫的主人已经换班,在经济上由资本家和私 有人来当家作主,“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已成为“僵尸”。邓小平经济改革的成果是什么?就是用私 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公 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用资产阶级和私 有者代替无产阶级和公 有人,把“人民掌握国家命运、掌 握企业命运”变为资本家和私 有者“掌 握工人和农民的命运”。这个经济制度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毛泽东时代,经济上有百分之二十几的资本主义(新民 主主义经济),那时是“一穷二 白”的状况,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实际待遇都很低,他们的住房、工资、物价指数等等与现在不能相比;现在百分之九十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经济上已“国强民 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实际待遇有很大改善,他们的住房、 工资、物价指数等都有很大提高。这两个年代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待遇水平对比表明:
资本主义和私 有制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工农 机关教科文卫人员的待遇。
毛泽东的计划经济导致“国穷民 贫”,邓小平的私 有经济导致“国强民 富”;毛泽东的计划经济不能使“两个阶级、两个经济成分”平衡发展,邓小平的私 有经济却在恢复了“两个阶级、两个经济成分的争论”后达到“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