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去几年战略失策?
“战略”这个术语在中国特别有意思,因为它经常被用来批评中国的政策,但从来没有人解释过到底是什么战略,更不可能有人提出改进的战略了。所以,所谓的“战略失误”不过是舆论的炮火,直接而猛烈,却毫无目标。 事实上,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在两个层面上领导国家:一个是政治层面,即通过选举产生代表(政党),然后组成政府;另外一个就是所谓“宏观调控”的层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决策层、或者高层。这两个层面的关系应该是这样: 一个国家选择它的领导人(总统、总理、皇帝等等)的时候,是要看在这个国家里他/她能否获得最广泛的支持(选票),在政治上取得胜利,从而组成一个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当选领导人所代表的选民的基础越大,这个政府的合法性也就越强(虽然这种合法性最后总是要落回人身上,但过程是很重要的)。
但光有选票是不能让一个国家运行良好的。比如美国大选时,人民投票给奥巴马,是因为认为他不但是黑人都能当总统,而且能比布什更好的应对金融危机。然而四年之后,人们发现他的对策并没有比布什更好。政治上的正确并不能保证政策的正确。 但光有政治上的正确,不运用权力进行“宏观调控”——也就是决定采取什么具体政策来达到目标,也是不行的。因为政治是现实的,有时候很无奈,它必须接受现实的约束。如果现实不允许你采取某些政策,而你硬要实行这些政策,那么结果只会更糟。这就是为什么有时需要妥协,而非完全追求理想中的状态。 所以,战略是一种能力,它建立在两个基础上:
第一个是政治上的基础,那就是如何能在民主制度下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同时保持执政党的合法性。如果一个政权连自己的政治基础都不牢固,那简直是天下的大乱。当然,政治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年国民党执掌大陆的时候,它是最大的执政党,但它丧失了政治基础,所以它垮了台。相反,中共从一个弱小党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赢得了最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这是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来源。
第二个是经济能力,或者说资源配置的能力。没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再好的政治计划也只是空想。为什么有的民主制度运行良好,有的就一片混乱,原因就在于此。 从历史来看,任何一个政权都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说,凡是成长起来的政权,都具有了一定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才能拥有真正的发言权。而那些始终无法摆脱“弱势政府”的,只能永远陷入贫穷和动荡。用一句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