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借日本五万亿?

彭治铭彭治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倒是觉得,与其说是“借”,不如说成是“给”更合适一点。 2017年10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发布的一则通知显示,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4.35%下调至4.30%;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1.75%下调至1.70%。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五年期以上利率为2.75%。 而2016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银行体系(包括国内各商业银行、国有金融机构及国开行等)的流动性比例为78%,远远超过了央行设定的20%的警戒线。 同时,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也处于很低水平——2016年底仅为2.1%。 在这样严重的流动性过剩情况下,为了抑制资金空转和脱媒现象,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就成为一种必要选择。而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方式,向市场筹集资金就成了最佳途径之一。 但2015年以后,由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甚至有所下降,加之要缓解地方债务压力,让原本就不宽的财政收入支出空间变得更加紧促。在此情况下,如果要继续通过发债来满足增加流动资金的需要,就只能从外部筹资了。

这时候,作为世界上进出口贸易最大、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大股东,中国就有了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杠杆的能力与底气。通过减少政府在跨境贸易中的结汇额度,间接收缩外币供给,进而促使人民币升值,是央行调控资金面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面对外汇占款不断上升带来的货币供给增长问题,通过发行央票等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压缩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减少商业银行的外汇流动性,也是央行控制流动性的一个有效工具。 但是,上述措施都是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相对中性的部分。真正能够实现货币政策取向灵活调整的主动权,还在于央行对流动性调节的工具和手段。从这个角度看,引入海外资金,用汇率和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事实上,除了本次引进日本资金之外,近年来我国还分别引进了欧洲、美国的资金来填补市场上流通货币的缺口。 2010年和2011年的时候,我国曾先后两次引入英国央行持有的黄金,共计261吨,价值约60亿美元;2013年,又从IMF手中买入40亿美元左右的净债券资产,以充实中国的对外资产规模。还有2014年,中国财政部从美国债券持有人手中购买76亿美元的国债,并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继续增持美国国债。 当然,这些引进海外资金的举措,都是通过市场定价的,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既减少了外汇占款增加所带来的通胀压力,也避免了外资进入之后导致的汇率波动风险。对于央行稳定物价和调控经济的作用发挥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