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九鼎在哪里?

养佳明养佳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华第一鼎”,是1995年夏秋之交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群中的重器之一,被考古工作者命名为“司母戊大方鼎”,因其腹部附有圈足,又俗称“后母戊鼎”或“妇好墓大鼎”。 1939年后,国民党军队侵占凤翔,为了修机场、建炮楼,开始疯狂掠夺文物。当时,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从日军手中抢救出大批文物。这些文物中就有这件西周大鼎和另一件西周青铜器——小臣艅犀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局派专员赴凤翔与当地文物部门联系,希望通过协商把这些重要文物调拨给国家博物馆收藏,但没有成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文管会和博物馆又多次派人去勘察和挖掘,均未能找到这两件铜器的下落。

直至1976年春,国家文物局经多方努力,终于得到一件珍贵的出土文物——一对完整的商代青铜兽面爵(饮酒器)。经过仔细辨识,发现这对青铜爵上部的兽面纹正是出自于两件流失文物的纹饰。这似乎表明,这两件文物可能埋藏在地下。

随后,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博物馆联合成立了“陕西宝鸡市出土文物调查小组”,对凤翔地区展开地毯式摸排,终于在武家滩东发现一处商周遗址,并在其中一座墓葬中发现大量青铜器碎片。经过逐一辨认和修复,共有20余件青铜礼器得以复原。

在这批青铜器中,有5件青铜簋上有铭文,据此可以确定这批青铜器的年代为西周早期。而另有一件方形的青铜器皿却无铭文,形状也不符合中原文化特征,因而引起调查组成员的注意。经反复比对,认为此器应为西周早期的大方鼎,并且根据其腹内所铸文字“母戊”推测,可能属于一位名叫“母戊”的女王所有。为了慎重起见,把这件大鼎的拓片寄送至北京,请中央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确认并定名。经王冶秋鉴定回复,正式确定这件方形青铜器就是长期寻找未果的“后母戊鼎”。同时,鉴于此鼎体积巨大,造型美观,花纹华丽,又有“母戊”铭文,因此被定为一级甲等文物。

关于这件“后母戊鼎”的身世,调查小组还发现了另外一件重要的文物,即在墓主左侧的一个陪葬坑里,发现有加工精美的象牙杯和雕刻精致的龙形象牙佩各一件以及海贝68枚。

据考证,这种象牙杯只有王公贵族级人物才能享用,而龙形牙佩则是古代王侯显示身份的特殊象征。结合二者年代及文化特征判断,可能属同一人所有。由于这位先民的身份已在青铜器时代结束后近千年后被确认,所以这件象牙杯和龙形牙佩也就随之有了自己的名字——“后母戊鼎”和“后母戊方罍”。

满志建满志建优质答主

九鼎,在商周时期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据历史记载,九鼎陈于王宫明堂的右侧,作为传国重器,此后世有“得九鼎者得天下”一说。据有关文献记载,九鼎在周赧王时毁于秦,秦灭西周于公元前256年,距今已2262年。此后九鼎下落不明,千百年来,成为历代人们探寻的千古之谜。

关于九鼎的下落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被秦昭王毁灭。

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秦昭王把九鼎运回秦国,但是因为九鼎的份量实在太过沉重,无法继续运往国都咸阳,只得将九鼎留在临晋,由秦昭王从临晋直接运往雍京,九鼎从此就永久留在了雍城。

二、九鼎藏在山西。

据《吕氏春秋》记载:秦昭王五十二年,东周君左相甘国之请曰:“故周之治,有三公之官,而无三公之号也;其后有三公之号,而无三公之官也。今有其号,而不居其位,宜废其号,无使后世疑焉。夫周之县一也,而无君臣之礼,宜立其君臣,无使宜立其君臣,无使后世疑焉。故周不忌秦,异姓也,非兄弟之国也,无故伐周而取九鼎,王畏其威而听其请,有周将为臣,请除其军臣之礼。”王曰:“善!”乃拘秦使,遣谒周君,告之曰:“寡人以甲兵为周之备,不教者九鼎上也。唯周君之命。于是使周君入九鼎,乃立周臣。”由此可以得出,九鼎可能被隐藏在山西。

三,沉没于水。

秦灭西周于公元前256年,在秦运往国都咸阳途中遇黄河水涨停留,被当地百姓趁机砸坏平分,于是九个代表九州的传国重器就此粉粹,沉没于黄底之下,再无被发现。九鼎落水的说法有《史记》记载为证。

四、被赵国所得。

春秋战国时,秦国常常侵略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们联合起来一同进攻秦国,秦国败北。东周君献出九鼎,于是赵王得到了九鼎。

五、九鼎在郑州。

在《河南通志》和郑州市的史志有这样一段话:“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后,就把九鼎从安阳运到洛阳时,途中经过郑州。九鼎过郑州古荥镇北的汜水时,因鼎大水浅无法强越,不得已就地将九鼎留于古荥。”《河南通志》的记载为郑州市保有九鼎的说法提供了依据。

据现代考古学者李学勤研究,鼎象征王权的说法是战国时期兴起的,西周时鼎的主要用法,是“明王正考”,即为新王即位提供见证。九鼎下落至今仍是个历史谜团,等待有心人去解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