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不能成为特区?
因为深圳是靠政策发家,而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不可长期用之。 现在中国已经步入新时代了,需要更科学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发展了。过去那种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号召了。如果现在再搞特区,那就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表现。
说实话,现在的经济特区真不欠什么。广东从1980年至2992年,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5倍;厦门从1980年到2010年,出口总额增长了46倍;珠海从1980年至2010年,外资企业增加了23.7倍;汕头1984年至2010年,合同利用外资额增长了137倍 没有国家政策的特殊庇佑,他们依靠自己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
当然,他们四地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都比内地有优势,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毕竟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了。一方面享受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又抱怨着生活成本高、就业机会少,实在是有些不知足。
说实在的,能在家里工作谁愿意背井离乡出去打工?能在家乡小县城找工作谁愿意到大城市闯荡?如果家乡能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去外地务工?之所以出现“用工荒”是因为工厂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当地就业的需求罢了。为什么工厂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还不是因为土地、人力等要素价格上涨了吗?如果不是这些要素的价格上涨,那些厂早就把生产线迁回国内了。所以,不是特区政策多么给力,而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了沿海地区有利的要素条件而已。
伍承优质答主上海,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被誉为东方之珠,魔都。
有人好奇,为什么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上海,没有成为经济特区?事实上,不单单是上海,重庆和广州这两个城市,也没能成为经济特区。为什么呢?
经济特区的建设需要有便利的交通,能实现对外贸易,因此,首选沿海沿江城市。
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厦门建设经济特区。当时中央在确定特区城市上,确定了几条方针:一是属于亚热带城市,具有侨乡特色,海外华侨多;二是邻近港澳台,便于吸收国外技术和经验;三是邻近港澳台,便于进行对外贸易;四是临近交通要道,便于发展对外交通;五是靠近老特区,便于接受老特区的先进经验。
重庆本来也属于重点考虑的对象,但因为不是亚热带城市、不是侨乡且远离沿海,最终确定在长江口最下游的上海设立港口经济开发区,即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毗邻上海,有黄浦江横穿,有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及多条隧道贯通,有东方绿舟、东海之滨,更有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区内有地铁线路215km、轻轨线路30km、铁路55km、高等级公路100km、市级干道217km、区级干道335km。对外交通有航运、空运、磁浮、铁路、高速公路等,是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交通枢纽。
广州虽能进行交通转运,但对外贸易方面相对欠缺,加上深圳珠江西岸的珠海离广州太近,出于特区适当分散以及有利于广东东西两翼协调发展的考虑,广州也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