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
“外汇储备”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外汇管理的范畴,是指一国政府所拥有的、可用于交易和兑换的外汇资产。其中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国政府持有的资产;
第二,它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并且必须是由国际认可的金融机构或财政部门保管和经营的;
第三,这些金融资产必须是可交易的且可自由兑换的 外汇储备的本质就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中因各种原因而形成的暂时性剩余资金。当一国进口货物时,为了支付采购货款,往往会收到由买方开出的信用证(L/C)。如果贸易顺差较大,则可能会产生较多的暂时性剩余资金。
但是,当需要从国外进口物资或进行其他投资的时候,这些暂时性余资便可即时动用。可以说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便利进出口贸易的进行和对外投资的开展,使用不当,则可能给宏观经济带来波动,比如大量的投机炒作行为就会对汇率及货币政策造成伤害。对于这一资金的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企业和个人等国内主体是没有资格持有外汇的,只有经国家批准的专业机构和业务才有权限参与外汇市场。这其中最主要的主体就是银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之一,在外汇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交易行为的本质其实就是客户委托其代为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
举例来说,当我国出口商收到外方的货款时,若外方要求以美元付款,而出口商持有的外汇账户中仅有人民币,则需通过银行将美元购回并入账外币账户,此时,银行一方面要买入外币,另一方面要卖出本币,进而形成外汇供求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根据现行法规,电子商务下的外汇收入也应纳入外汇管理局的监管范围。所以,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跨境收付款都要接受相关机构的检查。 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商业银行是在央行给的额度内来为客户办理相关业务的,也就是说,首先要有央行的同意,商业银行才能购买外币,同时,由于买卖必然会产生差价,央行会给一个基准价,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加点溢价卖给出汇方,并由此获得利润。我们可以理解这实际上是一种政府授权下的特许经营权,有政府的背书,商业银行在运作上相对较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