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天多支新股?
因为很多因素会影响上市,导致排队的企业很多。然后这些企业中有一部分会撤材料、中止审核;也有部分企业可能会更换申报材料甚至更改申报板块从而加快进程(之前有换版式后50天内上市的例子)。所以并不能很确切地知道有多少家企业在等待上市。 而A股市场是一个“供给决定需求”的市场——只要有充足的新股供应,就会不断有新的投资者进场。反之如果没有足够的新股提供给他们,他们也就不会再入场了。
目前沪深两市共有4217家上市公司,而2019年新增IPO上市的公司数量仅有81家,这意味着平均每46家上市公司才能新增一家IPO。如果按此速度,需要整整50个季度(约13年)才能填满目前的沪深两市,届时股市的交易量将会大幅萎缩。 这对于当前低迷的证券市场来说绝非一个好消息。
当然,这4200多家上市公司并非全是合格的上市储备军,其中有不少其实已经虚有其表,毫无价值。比如*ST信威等。实际上能够成为真正“供给”上市位置的上市公司数目要远小于这个数字。 但无论怎样,市场的供给取决于监管层的态度。只要监管层愿意让市场有更多的供给,并且这种供给能逐渐填充整个市场,让市场出现更多的交易机会,那么投资需求就能被激发出来,股价上涨就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是科创板而不是创业板率先改革?我认为原因也很可能跟供给有关。
根据上交所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22日,上交所共有810家科创板拟上市公司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注册生效并上市交易的为61家)。若以每家平均300页左右的招股书计,则科创板拟上市公司递交的申报材料累计超过2.8万份。如果考虑到每个公司从提交申请到最终通过审核所需的时间以及过程中可能需要补发的材料等,实际提交的申报材料恐怕远远超过这个数。如此海量的工作量会让交易所和相关审核人员非常劳累。
相比之下,深交所的创业板虽然申报数量也多,但是由于门槛相对较低并且有很多企业通过重组或者其他方式“包装”之后能达到上市标准,因此审核工作应该没有上交所那么繁重。 其次,从改革本身的需求来看,上交所的科创板和深交证的创业板都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在上证所推行注册制并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目的在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注册制道路,而深交所推行注册制的目的则在于为存量市场改革找路子。两所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