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基建是什么时候?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受到马歇尔计划的冲击,为争夺市场及对抗苏联,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这不仅是基建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隧道等)同时也是科技研发和投资(主要是对国防科技的投入)。在60和70年代,这一规模的建设也带动了钢铁和汽车等制造业的发展。 不过这一建设并没有消除美国的贫富差距,到了1973年,随着石油暴涨和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以石油为首的能源价格出现飙升,美国通货膨胀剧烈上涨,在1980年左右甚至出现了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分别出现在74年和80年底),这对后世的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大规模的建设中,美国政府并不是直接投资和建设,而是采用“贷款刺激”的模式,即先由私人企业修建基础设施并承担风险,如果项目盈利则企业受益,如果项目亏损政府补偿给企业。这种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增长和就业,但却没有解决贫富分化的问题。 从80年代起,拉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兴趣急剧下降。同时里根上台倡导的供给学派开始盛行(强调减税促进投资和消费的重要性),再加上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化浪潮,美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轨道。
但这一轮增长的特点是高科技行业的崛起,传统行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应对这一情况,克林顿政府推出了“重塑美国梦”计划,旨在通过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投资来缓解贫富分化。这一计划在90年代后期实现了充分就业和市场繁荣,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财政赤字。911以后,小布什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并延续了对阿富汗的军事投入,加上减税政策,联邦政府举借大量国债,使本已膨胀的财政支出更加雪上加霜。 进入21世纪,凯恩斯主义的复兴再次将财政赤字问题抛向了美国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奥巴马政府先后通过了大幅增税和大幅增加公共投资的计划,同时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希望借助凯恩斯主义来拉动经济的同时,减少财政赤字,但效果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