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年代投资什么?
通胀与通缩都是通货膨胀(inflation)的两种形式,前者是指物价水平上升,后者是指物价水平下降。理论上,一国每年物价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幅度不能超过100%,否则该国的货币就不是“纸币”了——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量;同时也不是“信用货币”——因为“信用货币”的供应量可以根据经济运行的需要灵活调整,而不会有一个固定的限额。所以理论上说,一国有可能同时存在通胀和通缩的情况。 现实中确实有一国同时出现过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情况。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出现严重的通缩,而同一时期的美国则出现了高通胀;90年代的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先通缩后通胀的跌宕……但这种情况并不说明通缩和通胀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影响物价水平上涨(通涨)的因素有很多,如货币供给、失业、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等。其中有些是宏观上的总量因素,如货币供给;也有一些是中观产业层面的因素,如国际贸易。但不管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何,最终都可以通过总需求曲线表现出来。如图,在AD-AS模型中,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物价水平就会上升。因此只要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物价水平就一定会上升,即发生了通胀。反之亦然。
当然,现实中的影响因素是很复杂的,不可能用一条简单的直线来表示。而且某些因素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对方的作用力。如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也可能引起通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AD-AS模型中,除非完全扭曲,不可能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长期持续。因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迟早都会调整至均衡状态,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通缩会最终消亡。这也是各国央行制定政策和应对通胀/通缩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最终要取得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