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企业产能落后?
我来说一下,目前全球多晶硅产能的情况(2017年4月): 按产能计算,隆基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天合是第二,东方希望第三,协鑫第四,特变电工第五。 从产能来看,多晶硅行业前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83%,行业已经呈现出寡头竞争的格局。 但从产量上来看的话,除了隆基外,其他几家的产量都很少,所以市场占有率其实没有产能那么高。 另外再说一下大家比较关注的新疆区域的情况。 新疆目前有4家企业有工业级多晶硅产能,分别是新疆新特能源公司、新疆协鑫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新疆晶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东方希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新特是目前新疆最大的多晶硅企业,其次是协鑫,最近新特对协鑫进行了收购,估计不久之后协鑫的品牌会退出市场。
据我了解,目前新特的多晶硅主要是供应自己的太阳能电池片工厂使用,并没有对外销售;而协和鑫的多晶硅主要用来生产单晶硅棒,也没有出售。
按照新特目前的产能来计算,全球市场的占有量已经近5%,未来随着年产6万吨项目的建成投产,新特在多晶硅行业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最后说一说隆基。 今年3月份,隆基公布了其光伏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一期二阶段的最新建设情况。 根据公布的信息显示,这个二期项目预计到今年底建成投产后,将形成3.5GW拉棒产能以及1.5GW切片产能,届时,该生产基地的多晶硅产品可满足10GW太阳能电池的供货需求。
光伏产业包括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五大环节。从2020年以来,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带来普及程度的增加,下游光伏发电市场需求旺盛,带动各环节产能扩张,各环节均呈现产能、产量快速增长的特点。多晶硅是光伏产业链最上游原材料环节,也是光伏产业链中技术门槛及资本开支最高的环节。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公开信息,2020年国内多晶硅产能为42万 吨/年,产量39.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5.7%、14.6%,满足当年国内硅片产量超过20%的需求增量。
随着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涌现出一批专业化多晶硅生产企业,规模效应越发明显。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公开信息,2018年以来,单晶占比的持续上升对品质要求提高,小规模、低品质的产能在供需过剩的挤压下将加速退出市场,同时龙头企业依靠高品质产品与规模优势加速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呈现加速扩产趋势。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信息,保利协鑫、新特能源、通威股份三家龙头企业2020年多晶硅产量31.3万吨,在全国产量排名中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位,占比80%.产量在万吨以上的企业共计9家,产量之和占比97.6%。单体企业多晶硅产能主要由 3,000 吨/年至15,000 吨/年不等的单线或多条单线组合构成,规模效应越发明显。
2018年之前,光伏行业受“531”政策影响,产能过剩、补贴拖欠等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光伏制造业面临资金短缺等较大经营性困难,行业内企业均在2018年之前经历了扩产-停产-再扩产的过程。发行人子公司新特能源自2008年正式投产以来,曾进行过三次扩产,累计实现产能 8.64 万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