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有哪些板块?
1.新三板 - 2013年开始作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试点,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是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注册才能正式上市的。 新三板对企业的盈利没有要求,因此很多创新类的企业都选择在新三板挂牌;同时由于新三板挂牌门槛较低、费用低廉并且没有减持压力,受到创业公司的青睐。但是新三板的流动性较差且融资能力弱。目前新三板有做市商和竞价交易两种模式,其中做市交易的股票每个交易日均可交易。
2.创业板 - 创业板于2009年设立,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新板块,专门服务创新型企业。相较于主板市场,创业板上市的要求更为宽松,但相应的退市风险也要高于主板市场。目前,创业板实行的是审核制而不是注册制。
3.主板(中小板) - 主板上市的公司都是规模较大、经营状况稳定并且具有一定行业领先优势的公司。相对于创业板而言,其上市条件相对较宽,但上市流程、监管要求等相应会更为严格一些。
4.科创板 - 从板块定位来看,科创板块的定位主要是支持“硬科技”领域的企业上市,体现的是支撑创新的资本力量。从上市条件来看,上交所明确了科创板块的上市条件,强调上市主体的科技含量,将赋予科创板以包容性特征。
企业可根据自己发展状况、企业规模、行业前景和盈利能力,选择不同的板块进行IPO排队申请,国内目前有以下8大板块。
主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股票市场,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沪深交易所均为主板市场,上市企业规模大、财务指标良好、有一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业绩要求,对高科技企业包容性较弱。
中小板:2004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它是主板市场的延展和补充,在主板市场 nicheng交易,主要针对规模较小(股本规模为1亿-4亿元)、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中小板企业上市门槛低于主板,但高于创业板,目前累计IPO数量已超过800家,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业板:2009年10月在深交所开板,专为处于成长期,有一定规模,商业模式较为成熟但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设计,突出“自主创新,高成长”,如计算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科技等,盈利指标要求低于主板,在发行、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方面实行市场化导向。
科创板2.0版:2019年7月22日在上交所正式开板,在上交所单独设立的新版块,与深交所创业板形成错位发展,二者在多个方面均存在差异,重点是增强资本市场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为新一代的、尚未盈利的高科技企业,解决资本市场缺位问题及突破国外的制约,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新三板:2013年1月正式运营,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门槛准入比中小板低,交易制度、监管方式与中小板和创业板不同。
战略新兴板:2015年4月30日,国务院提出设立,旨在集聚代表经济增长方向、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具有行业领军地位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但至今未有新进展。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也叫四板市场,在新三板、科创板及IPO排队申请指标较多的现实下,四板市场成为企业规范改制和股权融资的新兴平台,交易以协议转让为主,交易方式比新三板更灵活。该市场主要服务于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区域性证券市场,主要服务于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企业权益的发行、转让及相关活动。由省级政府管理,设立机构和运营均由省政府审批,中央政府通过国务院和证监会制定相关规范要求。目前全国已设立20多个“四板”。
香港主板:接纳世界各地公司上市,对盈利和市值等有具体要求,是内地企业上市的主要“避风港”,目前超过一半的香港上市公司来自内地。2018年4月,香港推出同股不同权制度改革,吸引众多创新型、高成长企业赴港上市,新经济企业占比大幅提升。
据德勤公布的研究成果,2018年香港交易所新上市企业198家,IPO融资2880.3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27亿元),全球IPO融资额排名第一。其中,67%新上市公司来自于中国内地,总融资额超过2400亿港元,内地TMT和医疗健康类企业的融资规模明显增加。
香港GEM(创业板):针对规模较小的公司,比香港主板市场较低的上市要求,且能在市场上买卖,提供有价格发现的功能。香港创业板于1999年推出来,2018年共有32家企业在香港GEM市场新上市,同比减少19.35%,其中30家企业来自中国大陆,总收益达32.40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