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汇实行什么方针?
1、实行以市场供求为主,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汇率政策; 外汇管理的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相对美元),在2005年7月央行取消外汇管制后,这个目标就变成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里的合理均衡是指,人民币汇率能够充分反映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储备货币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并且有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 一篮子货币的组成根据贸易和投资状况会进行调整,目前大概有五分之一左右的美元计价值量计入其中。
2、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是在中性货币政策框架下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所谓的中性货币政策就是指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不以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为目标,而仅仅以利率调整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向为最终目标。 在这一制度下,央行通过中央银行利率,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和汇率波动,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同时,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企业出口面临退补关税的风险,因此这一制度又是对称的。 在这种制度下,汇率变动反应了市场力量,并尽可能减小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带来的扭曲效应。
3、建立跨境资金管理的框架性制度体系 从2008年开始,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推进,以及金融改革和开放步伐的加快,原来国内直接监管的模式开始转向,跨境资金管理成为新的话题。
为此,央行和各相关监管部门制定了系列方案,涉及跨境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涵盖了贸易、投资等常规形式,以及热钱、金融衍生品等非传统领域,试图构建起全方位的跨境资金管理框架。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取消了产品统购包销制度和其他行政干预手段,利用价格杠杆发展出口,对外贸的宏观管理开始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直接管理同间接管理相结合并以间接管理为主的体制。具体地说,对外汇的管理由过去“统收统支”的方式改变为国家集中掌握部分外汇,其余外汇按政策规定卖给外汇专业银行或留用,建立多渠道外汇来源,多方面使用外汇的新体制。在国家外汇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地方和有关部门的财权及外汇使用权限,使之在外贸中处于主导、主动地位,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改造能力。
为了实现正确而有效的外汇管理,从1984年起,逐步建立健全了外汇管理体系。这个外汇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外汇留成制度和外汇调剂市场。从1984年起,对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或单位,按照出口商品盈亏幅度和创汇能力,将一部分外汇留在企业或单位自行掌握使用,用于进口生产和经营所需原料、设备及非贸易需要;其余部分向国家结汇,由国家统一掌握使用。在企业留用了外汇的情况下,为了解决企业、单位之间外汇余缺矛盾,为充分运用价格杠杆调动生产出口商品的积极性,1985年1月,开始在北京、广州等地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了27个外汇调剂中心,企业或单位将留成外汇通过外汇调剂市场,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汇率的市场行情进行自主的买卖调入、调出所需外汇。实行外汇留成和外汇调剂制度,对调动各方面生产出口商品的积极性,促进我过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调整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