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币会被淘汰吗?
不会! 首先,从人类历史进程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都是从金属币(黄金白银)开始的,而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纸币。这是因为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必须具有两个属性:可储存性和可分割性。前者保证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后者保证了货币的交易中介作用。由于纸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可以无条件发行,所以它天然具备可储存性,这是纸币的最大优点。同时因为纸币是政府发行的,是可以无限法偿的,这就使得纸币具备了可分割性的特点。这两个特性决定了纸币在交易中的地位,除非拥有足够的信用基础以保证其可信赖程度能够高于金属币,否则一个经济体的货币体系很难从纸币转型到金属币。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只有在极端特殊情况,即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极低时,才可能由纸币替代金属币。但这显然不是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
其次,从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金融市场也不够完善和发达,因此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实现货币的跨时空调配。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作为唯一有权发行货币的机构,必然要承担调控宏观经济的重任,因而央行就必须持有充足的货币储备,这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这其中就包括外汇。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外币在中国市场上普及的过程,也是外币充当货币储备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冲击外汇管制和本币汇率。
目前而言,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仍然受制于严格的监管,资本项目下尚未完全实现可兑换,外汇管体制也没有彻底改变。在这一背景下,外国投资者(FDI)和境外个人(ODI)投资国内市场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特定渠道解决,而国内居民个人和企业(FEP)对外直接投资(OFDI)需要则受到诸多限制。这种格局会使得国内外汇市场出现供给不足,从而推高外汇汇率,削弱人民币币值。为了降低企业贸易和投资活动产生的套利空间,防止资金的外逃,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购买外汇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样不仅增加了央行管理货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也将对现有的一篮子货币体系造成有力的冲击,从而使央行能够更加自由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换句话说,如果外汇占款真的成为央行的主要融资方式的话,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变得更容易。
最后,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的国际形势对中国来说总体上是利好。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经济体都采用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使得美元泛滥。而作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有源源不断的盈余外汇收入,进而又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当然在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壮大的背后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最典型的就是外资流入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以及外汇占款增加造成的货币超发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负面影响都在逐步弱化,而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本身也说明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