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汇改?

喻菊喻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我国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逆差,需要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改革开放4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约80倍,对外投资也增长了近50倍,外汇储备在2006年底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到2014年已经达到3.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如此大的顺差和外汇储备积累,是建立在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型政策和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基础上的。

近年来,随着国内产能过剩、外贸顺差缩减以及外资流入增速放缓,加之金融危机导致的国外需求萎缩,我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2014年到2015年累计外债增幅达70%,达到13.8万亿元。如果仍然保持目前的汇率制度不变,仅外部融资这一项,每年就需要大约20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85%)。如此巨大的资金流出量,对本身已经面临通缩压力的中国宏观经济而言,将是沉重的打击;对外汇市场和利率市场而言,则是巨大的冲击。只有通过调整汇率制度,降低汇率变动预期,才能减轻甚至避免这种负面效果。

2. 提升汇率市场化程度,增强经济稳定性。目前,我国的汇率决定机制是由中间价报价、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其中,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直接操作,主要依据前一交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买方的报价,卖方报价减去一定幅度形成的;而当日汇率的最后调整方向则由当日交易中的买方和卖方最后的报价确定,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卖双方在报价时是考虑到今后一段时间内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的,所给出的价格含有一项或几项预期的收益。理论上说,只要各种预期得到实现,双方的报价应能维持平衡。但在现实中这种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并不能真正形成,因为国家不会允许所有的跨境资本项目都自由进出。因此在双边汇率方面,必然需要一个汇率水平来指导短期资本的项目,这个汇率水平就是在当前汇率制度下,市场参与各方能够达成利益的均衡点。提高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减少政府干预的成本。

查芊彤查芊彤优质答主

汇改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汇改前,中国在经济体制上仍然带有很强的计划、集中的特点,外汇的供需关系及汇率水平都不真实,不能反映市场状况。另外,当时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固定汇率制,这种制度只能在特定条件下存在。

1994年汇改标志着中国在外汇管理上实行了一种新体制,基本特点包括: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实现贸易、非贸易、金融业务等各种用汇的全面并轨;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建立起完整的汇率体系,如调整汇率,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马克、日元等汇率;建立了统一的外汇市场,即全国统一的、可调节的、有管理的银行间外汇市场等。汇改以后,中国的外汇管理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次汇改,是继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重大改革以后,在外汇金融体制上又进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其目的是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化要求的外汇体制和汇率机制,使之更有利于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并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制之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