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超发有多严重?

石可心石可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超发”这个词很微妙,他包含了两个意义: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二是纸币发行总量超过了社会财富总量(即全社会货币价值总额)。如果仅仅从第一个意义上说,任何纸币的印发都是“超发”,只不过这种“超发”是否会引起通货膨胀取决于许多条件——比如市场利率水平、经济增速、就业状况等等。但这里的“超发”只是理论上的推导,并不表示就一定会发生通货膨胀。只有当实际发行的纸币数额超过了上述所有条件下的最优发行量时,才说引发了通货膨胀。 显然,从第一个意义上说,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是“超发”的。这会导致资产泡沫和问题吗?有可能,但这并非必然。因为影响物价水平的诸多因素中,既有成本推进型因素和收入推进型因素,也有货币主义所强调的通货因子。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印钱”就一定会引起通胀。当然,我们不能以现实的名义利率为零而无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低的实际利率是通缩压力的表现而不是通胀的压力!所以,一味地说“央行在超发钞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超发?是否是必要的?程度如何?

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流动性陷阱实际上就是由于长期通缩造成的。要走出流动性陷阱,就必须提高实际利率,而在短期内的方法只有依赖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尤其是公共投资)。但增支会带来财政风险,此时可以采取过渡性的措施来降低增支带来的冲击,例如启动国债交易所交易债券(ETN)融资机制,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减少债券期限的结构匹配问题从而降低增支对银行体系和其他微观主体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超发”的理由。 另外还要看到,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超发”其实是一种“结构性超发”——资金大量涌向房地产,而制造业则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这样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我们又不能简单用行政手段来扭转这种现象,因为这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自主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前段时间中央多次强调“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近期推出的企业债券担保新政等。只要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这种情况自然会得到逐步纠正。

孔钰平孔钰平优质答主

货币超发问题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人民银行从维护币值稳定和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包括货币总量在内的各类货币政策调控指标,在货币发行方面一直坚持稳健、审慎的原则。货币发行要根据流通中现金需求的变化,以及低残旧人民币等要素的变化合理安排货币发行计划。同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发行基金往来账要严加管理,对人民币发行库的库存及人民币发行基金的调拨、保管和运送实行全程监管,防止货币发行和现金投放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所以,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关于人民银行超发货币的提法并不客观和准确。

一是关于“货币发行超经济增速”的问题。从全球看,M2与GDP的比值各国差异较大,不能简单判断这个比值的高低。从货币发行看,人民银行始终坚持稳健、审慎的货币发行原则。我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相对较小,中国的广义货币总量大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创造存款派生而形成的,2000年之后M2同比增长平均为15%,与同期名义GDP平均增长17%基本匹配。从近年看,人民银行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同时通过机制的创新,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扩大“几大箱包”在总量中的比例,M2的增速和名义GDP的增速基本匹配,中国的物价也比较平稳。从银行信贷看,过去十几年,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和社融增量中的占比始终在50至80%之间,2016年以来占比均在55-67%之间,2019年9月末,贷款同比增速为12.5%,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二是关于“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造成货币超发”的问题。中国外汇占款的变动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随着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对外贸易国,跨境贸易形成了大量外汇。在资本流动限制较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仍有管制的环境下,外汇不能自由流出流回,使得大量外汇流入中国。在原有制度安排下,大量外汇占款形成基础货币,是人民银行过去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是阶段性的特殊因素。同时,中国是为数不多的资本没有完全自由可兑换的国家,为避免外汇占款变动对宏观经济产生剧烈影响,人民银行对冲是必要的和合适的。

三是关于“人民银行直接向政府财政赤字融资造成了货币超发”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因此,人民银行不存在向政府财政赤字融资的问题,也就没有由此产生货币超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