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头集团有几个?
1、上海滩是租界时代开埠之后的上海。所以,“上海滩”三个字在老百姓心里就是“大上海”的意思。
2、老上海有所谓“上只角”“下只角”的划分法——这里所谓的“角”不是今之“角落”的概念,而是以旧法丈量土地所划分的里弄住宅区。据称是以黄浦江与苏州河的汇合处为圆心,以5公里为半径作圆,此园之外便是“下只角”了。
老上海的“上只角”多是公认为“市中心区域”(今天的“中心商业区”即由此而来),而“下只角”则是被官方认定的“贫民窟”。 这种划分法当然是很简单粗暴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标准亦不断变化。不过,尽管不甚科学,它却很好地折射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于是,“上海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上只角”的同义词。 于是,当张爱玲写道——“如果你认识从前的上海滩”——她的意思也就是“如果你认识从前的上只角”。
3、以上两点说明,“上海滩”一词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所以才有“非沪上不谓滩”的说法。
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称之为“上海滩”是很奇怪的——“天津没这个叫法的。北京没有这样的称谓。香港也没这说法……” 另外,必须说明的是,作为地理概念的“上海滩”,其实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地理名称。它的指代边界早在南宋就已经大致确定了。 所以,元明清以来,虽然其地理范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属于这个地理范的行政建制却是历经沧桑的。
南宋临安府治所在今天的杭州市城区。元初置杭州路,明太祖建国后改称杭州府,清雍正时设浙江巡抚,驻杭州。 杭州府治下的上海县,虽然在南宋时已属繁华之地,但它毕竟是附郭首县,地位始终低于外县,且其东、南、西三面都还受到钱塘江、松江和太湖的辖制。
直至明代中叶,松江府才终于将所属上海县的县城迁移到现在的位置(今南京西路附近),开始向今天上海市的中心地带拓展。至此,作为行政建制的“上海滩”才开始呈现我们今天所知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