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哪个银行倒闭?
1984年,是美国银行业最黑暗的一年,这一年,全美共有5000多家银行,破产或面临破产,创下二战后最高纪录。 这些银行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被收购、兼并,加入其他银行的行列;更多的则“销声匿迹”,成为历史陈迹…… 不过,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美国的五大银行(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富国)都出现了巨额亏损,花旗集团甚至亏掉了过去两年赚的钱,只剩下600亿美元资产。如果按净资产计算,华尔街顶级投行里的任何一家,都不及十年前,甚至只有当年上市时的一半左右。
那么,为什么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银行们没有像1984那样大量倒闭呢? 首先是因为现在美国银行的经营模式早已改变。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一个银行如果经营不善,另一个银行会乘虚而入,抢走该行的客户。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否则就可能丧失很多客户,造成更大的损失。 然而,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银行的利润被瓜分,导致每个银行所获得的利润都很低。同时,由于客户的流动性很高,银行的风险管理也非常困难。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人们发现美联储以前采取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有问题,美联储应该且可以干预经济的运行。同样地,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人们也认识到以前的金融自由化和放松监管的政策是有问题的,各国应该加强监管。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大金融机构都在加大资本充足率的力度,提高核心资本规模。以高盛为例,其核心资本从2007年年底的 571亿美元降至2008年年底的508亿美元。不过,即使这样低的资本比例,在遭遇大额损失或者出现重大风险的时候,依然可能应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