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企业投资做得好?
从历史数据看,目前A股市场还是上市公司分红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主要得益于自2010年起开展的“强制分红”政策、以及这两年A股的整体上涨。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公司分红不如预期甚至很少分红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分不分钱和赚多赚少有关系吗? 从公司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多赚一点儿是不是就要多缴一点税呢?”是一样的,从会计准则来看,确实如此。但是,从实际经营来看,企业的每一个经营决策都是围绕着“盈利”来开展的,在盈利的情况下,为了缴税而尽量少赚钱显然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同理,在公司资金充足、现金流健康的情况下,为了多赚钱而少量增资也不符合商业逻辑——这样会导致资产收益下降(利息支出增加),进而减少纳税。在不影响正常经营情况下,有多少钱,赚多少钱,分多少红应该是合适的。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资金紧张的公司为了“应急”而大幅减少现金分红的可能——毕竟这种极端情况十分敏感,容易引起投资者不安。
第二,有钱留着干嘛? 一般来说,一家公司的收入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主营业务收入;二是非日常活动的其他业务收入。其中,前者能够带来持续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后者则往往是一次性确认的收入。对于主营业务收入而言,其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越高,且越稳定的企业,越应该把钱分给股东——因为这部分收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反复使用的钱。相反,那些靠卖资产、卖股票甚至靠政府补贴获得收入的公司,却未必能真的用到这些收入上,所以反而应该留存收入用于发展。
第三,有没有偷逃税款的可能? 虽然国家鼓励高盈利公司分红,但并不意味着禁止分红——因为分红不仅涉及税收问题,还可能存在转让定价的问题(比如A把价值100万的商品卖给尚未上市的公司B,表面上A收取了100万货款,但实际上B把100万付给了C,那么C就需缴纳20%的企业所得税,而A则无须缴费)。在不存在上述情形下,采取真实交易的方式将利润分配到个人手中是合理的。但如果存在上述情形,则必须通过合理方式降低或避免相关的税务负担。
要算投资回报率,首先要知道自己企业投资了多少、投到哪里了,这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很难做到。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下投资和资产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但是企业投资还是基本体现了在财务报表上,主要体现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长期应付款等四项。如果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合称为实业投资,将股权投资和长期应付款合成为资本投资,那么一家企业的投资就是这两部分之和。
从投资回报率的定义来看,分子净利润是当期财务收益,分母投资资产是投资成本,前者反映收益,后者显示成本。投资回报率反映的是财务收益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一个投资收益指标。而企业投资除了财务收益外还有品牌效益等非财务收益,比如对固定资产投资,由于实物的损耗折旧,固定资产原值减记了,折旧又全部进入当期成本,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在账面上很可能是亏损的,但这不排除这项投资在其他方面取得很大收益。因此投资回报率是一个内部指标,仅能反映企业投资财务上赚钱程度,而不能反映投资的总体效益。用投资回报率来评价投资业绩可能不全面。比如品牌效益这种非财务收益很难量化,就不能反映在投资回报率指标中。
企业投资除了带来财务收益,还会带来财务成本,比如贷款投资要支付利息,这种投资成本在企业当期的利润表中并没有体现。因此投资回报率是一个收益指标而不是一个成本指标,它不能用来反映投资成本。事实上企业投资有实际利率成本,比如贷款投资有贷款利率、股权、民间借贷按收益分享的原则形成实际利率。因此评价企业投资成本高低用实际利率水平更为直观。实际利率水平=利息开支/投资资产,分母为当期投资资产平均余额。利息费用可以从利润表取得,分子投资资产同投资回报率分子中所指的一致。同样道理,由于财务收益在当期利润表中已经反映,因此投资回报率也不能用来评价企业投资收益水平。
同样计算投资回报率,分母虽然都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及长期应付款之和,但不同的会计处理决定了分母数据不一致,从而计算出来的投资回报率不可比。比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取得途径可以是外购、投资或融资租入,如果通过投资或融资租赁获得,这部分投资就体现在长期应付款中,因此投资回报率的分母增加、投资回报率降低。再比如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政策不同,计提多分母小、回报率高;计提少分母大、回报率低。显然不能用投资回报率指标来评价不同的企业。
因此,投资回报率是一个内部指标,不能反映企业投资的总体效果;同一企业计算投资回报率,如果会计处理不同,其结果也不可比,因而不能用这个指标来考核企业投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