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套利?
“套利”这个词用的可能不太专业,姑且按照题主的意思来理解这个问题吧--- 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会不会因为某些原因(比如:采购时多付了几百块钱,想着法子去弥补;销售时少收了几十万,赶紧找补回来)造成账面上出现了暂时性的亏损,这种暂亏有没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损失?如果可以的话,应该如何应对?
答主曾经供职于某上市房企集团财务部,经历过几次类似的“套利”操作。 举例说明一下:A项目合同签约价100元,目前项目进展到90%,预计结算价95元;B项目已签约总价200万元,尚未开工,预期成本减少至180万元。
在资金紧张的时候,为了缓解流动性压力,公司往往会压缩项目的预算成本,当遇到类似以上的情形时,原本应该计入当期成本的支出,如果通过其他方式可以节省下来的话,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这样不仅增加了利润总额还缓解了现金流的压力。
但是凡事就怕“可是”两个字。
事实就是事实,除非你承认错误并且改正,否则你就是错得离谱!任何虚假的成本节省都会在未来某个节点上如影子般追着你——该支出的还是要支出,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因此对于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无论是超支还是节约,都应当有合乎逻辑的事实依据,并妥善保留相关证据。
回到问题本身,企业发生的相关费用倘若能有证据证明属于合理且必需的费用,那么无论当前是否计入了成本,都无需担心未来被追溯调整。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看似减少了当前成本的项目其实存在着不少漏洞。
以楼上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最终结算价确如预测的那样,那么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价格上涨而多支付的几百万款项就可以顺利“补口”了。然而现实中真的如此简单吗?
首先,项目的预算成本的确有可能由于材料价格的上浮而增加,但如果增加的数量远远无法抵消因提前采购而产生的资金占用成本,甚至远不够支付因此而增加的各种费用(含税费)的话,那只能说预算做得实在太失败。
其次,如果项目最终的结算价真的可以降低,那么降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还是开发商故意压低价格?如果是前者,那么原先多支付的款项就真的有可能变成“冤假错案”——你花钱不但没买到货而且还助纣为虐;如果是后者,既然你已经看到了降低成本的希望,为什么前期不在预算中多加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