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超发有多严重?
“超发”这个词很微妙,他包含了两个意义: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二是纸币发行总量超过了社会财富总量(即全社会货币价值总额)。如果仅仅从第一个意义上说,任何纸币的印发都是“超发”,只不过这种“超发”是否会引起通货膨胀取决于许多条件——比如市场利率水平、经济增速、就业状况等等。但这里的“超发”只是理论上的推导,并不表示就一定会发生通货膨胀。只有当实际发行的纸币数额超过了上述所有条件下的最优发行量时,才说引发了通货膨胀。 显然,从第一个意义上说,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是“超发”的。这会导致资产泡沫和问题吗?有可能,但这并非必然。因为影响物价水平的诸多因素中,既有成本推进型因素和收入推进型因素,也有货币主义所强调的通货因子。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印钱”就一定会引起通胀。当然,我们不能以现实的名义利率为零而无视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低的实际利率是通缩压力的表现而不是通胀的压力!所以,一味地说“央行在超发钞票”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超发?是否是必要的?程度如何?
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流动性陷阱实际上就是由于长期通缩造成的。要走出流动性陷阱,就必须提高实际利率,而在短期内的方法只有依赖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尤其是公共投资)。但增支会带来财政风险,此时可以采取过渡性的措施来降低增支带来的冲击,例如启动国债交易所交易债券(ETN)融资机制,通过金融创新方式减少债券期限的结构匹配问题从而降低增支对银行体系和其他微观主体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超发”的理由。 另外还要看到,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超发”其实是一种“结构性超发”——资金大量涌向房地产,而制造业则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这样的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我们又不能简单用行政手段来扭转这种现象,因为这会影响宏观经济的自主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前段时间中央多次强调“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近期推出的企业债券担保新政等。只要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这种情况自然会得到逐步纠正。